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战略>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

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百货业的发展现况,效益滑坡、市场萎缩,百货业的市场主导地位早已被超市连锁业取代,各国的百货公司为了生存下去,竞相进行战略调整;然后对照美、日、欧和中国百货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百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发展我国百货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为正处于低谷阶段的中国百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百货业 主题百货 信息技术 品牌战略 购物中心1
【Abstract】This text introduced the world general merchandise the industry's development current condition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drops, market to atrophied first, and the market of the general merchandise industry predominate the position is already quilt super market catena the industry replace, all countries of department store for exist to down go toing, proceeding strategy adjustment; Then check against America, Japan, Europe is with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e Chinese general merchandise industry, right our country general merchandise the problem that industry exsits when developping proceeds analysis; Finally, develop the our country the general merchandise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our country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for the Chinese general merchandise industry that be placed in low valley stage that development suggestion that provide some maneuverabilities.
【Key words】 general merchandise industry ; Topic general;
【文献综述】
一、选题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这四个环节构成了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主要部分。百货业是商品交换实现的重要平台,链接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的销售成为了市场竞争获胜的法宝。百货业构成了销售渠道的主体,对百货业的发展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销售渠道的了解,更深层次挖掘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要素。因此,本文在理论和现实的背景下,对百货业进行研究。
自1997年开始,我国零售业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处境艰难的状况。销售增长幅度降低,并且低于社会消费品增长速度;流通费用不断增加, 利润大幅度下降。根据原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全国249家大型商场1997年商品零售总额770.5亿元,同比增长6 %,扣除物物上涨因素,实际仅增长5.2%, 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社会水平;在249家大型商场中,有133家的利润呈现负增长,占53.4%,有31家亏损,亏损面为13.4%。继几年前的北京信特、沈阳协和、广州国丰、天津亚细亚等四大商场的停业、整顿之后,至1998年全国又有数十家商场或是停业整顿,或是关门倒闭。
百货商场作为传统业态,一直是零售业中的老大。1996 年全国215家重点零售企业无一例外都是百货商店,但从经历了1996年的盲目扩张和1997年的降价大战,随着更具优势的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又遭外国零售王国的猛烈冲击,渐渐陷入了负增长的低谷,其所占市场份额愈来愈小,业绩下降,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困境。许多学者认为,百货商场与其它业态相比。其自身的缺陷正限制着它的发展,百货商店的辉煌时期已过,正步入零售生命的衰退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百货业的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使之再度显示勃勃生机、步入辉煌,立于商业世界的不败之地,将是十分必要的了。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
1、零售业发展的规模经济论
目前,国内外百货零售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上。规模经济或规模效益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其基本含义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高。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表明,零售商店的规模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商店的成本与效益:
(1)固定成本的分摊。
(2)风险抵御能力的提高。
(3)单位面积交易量的增大。
(4)采购成本的节约。
尽管规模效益这一概念已广为人知,但是西方学者对于零售企业规模与效益的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则没有发现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关于此问题的理论回顾,可参看Shaw et al.,1989)。p西方学者认为,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整体企业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企业各个网点的规模经济(Shaw et al.,1989)。当零售企业只有唯一一个网点时,如我国传统零售业的情况,或如我国目前的一些小型零售企业的情况,这两个层次合而为一。但当零售企业通过开办连锁店的方式扩大规模或涉足其它行业时,这两者就不一致了。
我国学者李誉明发表的论文《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从本质上讲属以网点为元素的研究(即第二个层次),而实际上也是以企业为元素的研究(即第一个层次),因为文中所采用的样本企业大多只有一个网点,只涉足零售一个行业。文中主要应用有关数据资料及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零售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论 
循环论的支持者认为,零售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车轮理论。 零售业态发展的车轮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零售学权威麦克内尔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创新型零售商在开始进入市场时总是以低价格、低毛利和低定位为特点和优势,从而在与业内原有零售商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随着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会不断购进新的昂贵设备,不断增加新的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成本,逐步转化为高成本、高价格和高毛利的传统零售商,并最终发展为衰退型的零售商,同时又为新的零售业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新的业态也以同样的模式发展。   
(2)生命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具有象人一样的生命现象,即存在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而在每一不同阶段,零售业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将零售业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出现新型的零售业态,由于新型的零售业态的许多特点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不同,因此,新型业态具有差别优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迅速提高。②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新型的零售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有大批模仿者开始效法,而最早进入市场的新型的零售商也开始进行地区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达到最高水平。③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更新型的零售业态进入市场,原有业态失去朝气和生命力,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降低。成熟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处于此阶段的业态可以进行创新以维持中等赢利水平,从而避免被市场淘汰。④衰退阶段。市场范围明显萎缩,反应迟钝,最终退出市场。   
(3)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种类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说,商品系列从注重深度,再到注重宽度的循环往复过程。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美国的零售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杂货店时期——综合化;②专业店时期——专业化;③百货店时期——综合化;④方便店时期——专业化;⑤商业街、购物中心时期——综合化。   
3、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 
在西方,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主要包含两种理论,即辨证过程论和自然选择论。   
(1) 辩证过程论。这一理论由美国的吉斯特首先提出,得到马罗尼克和沃克的支持。该理论主要来自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理论认为,任何观念,就其本性而言,均会导致对其本身的否定,起初提出观念,称之为“正”,对它的否定称之为“反”,其结果称之为“合”,又称之为“正”,从而又开始新的辩证过程。  
(2) 自然选择论。此理论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为基础,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只有那些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变化的零售商才能生存下来。
4、零售业发展的连锁经营论。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他提出的市场交易理论学说中,从市场交易成本大小的角度论证了连锁经营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为连锁经营在零售领域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经众多学者的发展与补充,连锁经营理论已成为零售领域的重要分支。
pp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世界百货业发展的现状,让我们对世界百货业发展的局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照美、日、欧和我国百货业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我国百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市场形势的变化、过度竞争导致行业赢利水平下降、新型业态的猛烈冲击、经营理念、管理技术落后、国外零售巨头进入中国等问题;第三部分就上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如更新经营理念,向现代百货、主题百货转变,实行信息化技术改造,变更业态,改变经营模式,向综合性商业广场、购物中心转变,加快重组,打造商业航母,创立自有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向规模经营、连锁经营转变等。
现代百货零售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妥善解决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从规模和效益两个方面入手,用规模经济理论作武器,对如何发展我国百货业,提出了一些意见。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是连锁、规模和低价,百货业在价格上和其他业态相比没有任何优势,所以本文主要就连锁和规模两大趋势,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办法,希望能够对我国百货企业有一些实际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国进、王骏翼《论中国商品零售业的出路》,经济纵横2001/10
2、田旭《对我国零售商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思考》商业研究,2001/01
3、[美]布伦达?史丹瑰诗特,《美国百货业夹缝求生》中国商贸2001.13.60~61
4、邹文旭,《论零售王国——沃尔玛公司垢竞争战略及其运用》商业研究,2000/02
5、刘倩、游梦华,《零售王国》,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10
6、暮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宋学宝,《中国零售业的机遇与挑战》,销售与市场,2001/9
8、华通人市场信息公司《中国零售业主要业态发展状况》销售与市场,2001/9
9、柴国君,安俊美,《大型零售企业市场竞争优劣态势分析及对策思考》,商业研究,2001/4
10、李誉明,《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中国商贸,1999/3

【正文】
一、世界百货业发展现状
纵观世界零售业,百货业的主导地位已经被超市连锁业取代是不争的事实。前50强中,超市和大型连锁超市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35%,如果加上折扣店等新业态,比重超过了40%,而百货店的销售额只占销售总额的14%。
2001年,由于效益滑坡,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玛莎(M&S)先后退出了欧洲大陆和北美市场,专注于英国国内的业务,重返英国最受欢迎的服装零售商的行列。与之相反的是,英国最大的超市连锁公司特斯科(Tesco)2001年仍然以21%的速度增长,并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
美国百货业也正在萎缩。在美国零售王国里拥有悠久历史的第四大零售商西尔斯?罗巴克百货集团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渐萎缩,企业形象也在消费者心目中越来越模糊。西方媒体称西尔斯公司已是行将就木。而沃尔玛2001年以2180亿美元的销售额跃居500强之首。
法国百货业景象可观。面对超市、专业店和邮购商业等的挑战与竞争,“春天”、“拉法耶特”等法国大型百货商场在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激烈拼搏中并没有败下阵来,反而加强了自身的优势,巩固了在零售商业网络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2000年的营业额却平均增长了5.9%。
日本百货业正在积极进行调整。日本大荣百货,曾经是“主妇的宠爱”,但在与其它业态如超市、百元店的激烈竞争中,其原来奉行的
“以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参与竞争”的经营理念受到了严峻挑战,并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陷入经营困境。目前大荣正在推出改革计划,更新经营理念,确立新的企业形象,以赢取消费者的信赖。其它几家百货公司如依势丹、松屋、尼奇等都转变了其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