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反思与重塑(一)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反思与重塑(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精神文化重塑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诸种弊端己日渐显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好地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推进,必须按照新课程蕴涵的文化理念,重新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观念、模式、方式和行为的变革,即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变革,更为根本的是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要对现有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建,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课堂教学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诸种弊端己日渐显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只有按照新课程蕴涵的文化理念,重新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辨证统一。”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产物,人也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其行为受文化的制约。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非常丰富,几乎无所不包。人类后天实践活动习得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类型及方式,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社会成员习得的并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
  精神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它是一种观念性的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起源于人类在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时超越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性和自由的需要。因此,在文化的所有层面中,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的超越性和造性本质特征的是精神文化。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接触、交流、对话而构建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范式和行为方式等。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具有特殊性、情境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特殊性。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由特殊的文化主体、特殊的文化活动和特殊的行为规范构成的。首先,构成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与课堂外不同的是,教师是经过严格培训和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学生是处于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其次,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向学生传授文化,学生学习掌握文化,这一教育活动有别于其他文化活动。最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特定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既有显性的,如课堂规章制度、行为守则等,又有隐性的,如教师和学生达成的共识等。所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模式的特殊文化。
  情境性。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存在于课堂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具有特殊的环境背景,并受一定的时空条件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其教学方式、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言语、动作和情感的交流,相互理解、信任,营造出适宜开展教学活动的课堂氛围。所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情境性文化。
  隐蔽性。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不具有形体性,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时刻制约、左右着师生的行为,而不被我们所发现。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已经融入师生的活动,内化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师生的课堂行为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下进行,但不被我们意识到。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试图去改变我们已经习惯化了的某种行为,如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时,我们才会感觉到这种文化的存在。
  课堂教学在一定的文化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深受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深深植根于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之中。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下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可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孕育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打个比方,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就像土壤,课堂教学活动就像是在土壤上进行的各种劳作。
  二、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现实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最大特点是无批判的被动接受。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整整齐齐地坐在下面,安静地听着、记着,教师好比演讲者,学生成了听众,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变成了灌输,学习成了接受。在这样的文化中,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讲解,其学习主体性逐渐丧失,教师成为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和学生难以在课堂上体验到教学的乐趣。
  (一)教学理念的滞后现象
  当前,我国中小学盛行一种“挖坑”式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提前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诱导学生往正确答案上想,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教师提前预设好的统一答案,正如提前挖好坑,引导你往坑里跳。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个性特点,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的逻辑或课本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适时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视课本知识为权威,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低估了学生己有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体差异。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自己的职责就完成了;只要学生考出高成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这种机械传授知识和追求高分数的做法其实质是对生命的漠视,忘记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存在和成长需求,使得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单一的目标,远离了现实生活。教学变得机械与乏味,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压抑与痛苦。这样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这样的教学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不能成为一个让教师与学生感到快乐与成长的地方,不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也因此由原本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而变得机械、沉闷。
  (二)教学方法的机械化现象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由于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每个学校每学期要统一组织考试,考完后按班级或年级进行排名次,给学生贴上了“差生”和“优生”标签,不仅影响了学习本身,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据1993年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同时,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害怕或讨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忽视了思考和探究,使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三)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讲台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不利的影响。有“拉美的杜威”之称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对师生关系曾有过一段精辟的描述,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根本特征:
  ①教师教,学生被教;
  ②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③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
  ④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
  ⑤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
  ⑥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给学生,学生唯命是从;
  ⑦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通过幻想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⑧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
  ⑨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自己的知识权威混为一谈;
  ⑩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
  在如此封闭的教学情景下,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活动,讲台成了教师的舞台。而学生则变成了容器,变成了由教师灌输的储存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灌得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课堂上享有知识权威的地位,教师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味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背诵“标准答案”,没有思考、想象和探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丧失了主体性地位。
  三、新课程蕴含的文化理念
  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重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也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本次新课改的灵魂。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是以学科教学为重心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强化和突出了学科知识,而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失去了创造性,成为知识的“容器”。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从以学科本位论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赞赏学生,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与交往;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具体性、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