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试论融入地方发展大局服务城乡教育统筹(一)

试论融入地方发展大局服务城乡教育统筹(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重庆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重庆市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相结合的途径,其相关工作和发展思路如下:深刻认清形势,明确统筹城乡教育的任务,谋划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发挥特色优势,融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履行师范大学使命;加强校地合作,积极参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验改革。
  论文关键词:重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地方发展;城乡教育统筹

  今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明确了重庆新阶段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其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校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重庆市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相结合的途径。现将有关工作和相关发展思路陈述如下。
  一、深刻认清形势,明确统筹城乡教育的任务,谋划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一)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
  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中心”、“一个高地”、实现“三个普及”,即: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在西部地区率先“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战略方向重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统筹发展,重中之重是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一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创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四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学校硬件、软件建设;五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创建一批农村特色学校。
  (二)重庆实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影响实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政策、体制机制、投入等等,其中师资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师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城乡优质师资资源分布不均,农村教师队伍缺额较大,大班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三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的现象,部分中小学外语和音体美教师不足,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四是全市教师职称层次偏低。据统计表明,与同属西部地区的四川和宁夏相比,全市小学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别低8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初中一级教师职称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低4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三)我校服务统筹城乡教育的着力点
  面对重庆统筹城乡教育的难题和任务,我校广泛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顶层设计。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入参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既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我们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服务统筹城乡教育:一是建立职业品格和职业能力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品格优秀、充满爱心、业务精良,乐于奉献基层、立志农村从教的优秀师资;二是建立教师深人基础教育学习实践的制度,使教师深入到基础教育第一线,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寻找研究项目,把成果应用在大库区、大山区,转化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推动力;三是根据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参与破解职教师资不能满足迅速发展要求的难题;四是设立校地合作互动的“教育综合试验区”,使之成为我校服务统筹城乡教育的“试验田”,促进试验区教育和我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发挥特色优势,融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履行师范大学使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我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为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支撑统筹城乡教育的师资需求
  我校顺应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方向,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终身性,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形成了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适应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多元化师资的新需求。
  职前培养方面,为重庆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化教师,他们大都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据统计,在重庆市一级示范幼儿园的现任园长中90%出自我校、小学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分别占50%和60%、中学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分别占45%和52%职后培训方面,充分利用设在我校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国家和市级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职后培训。近两年就开展了国家和重庆市培训项目近30期,培训学员达3659人次。其中,为提升库区师资队伍业务素质而开展的“三峡之光”培训项目,已为三峡库区培训了7批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求
  我校以服务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建立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方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独立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形成了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科研和实践环节等四个课程模块的教师教育课程群。确保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满足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培养与科学发展观‘三融人”’的思路,并在教育部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视频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得到了教育部和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重视和肯定。
  我校坚持“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强调文化在育人功能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校形成了以“自省、自律、自助、自强、自立”为主要内容的学生“五自”教育的特色教育模式。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全国率先投入了5O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现已资助两批毕业生创业项目和非毕业年级创业团队,共发放资金24.4万元,《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普遍具备专业思想稳固、基础知识扎实、从教技能过硬、工作作风朴实的特点,成为巴渝地区基础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