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民族地区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教材实施“新课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省实施“新课标”使民族地区物理教师有无法适应等现象;改革老一套教学方法对待新的教学要求是物理教师的责任;要实施“新课标”,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学意识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教育 教学意识 教学手段
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教材,“新课标”已在我省许多地区展开,面对“新课标”很多物理教师一时难以适应,依然沿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去对待新的教学,既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把学生教好,更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实施“新课标”,并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学意识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一、新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新课标”的要求已在我省许多地区展开,凉山州民族中学也积极参与到新课改革之中,“新课标”给多数物理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的教师,面对民族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思索。老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外练习常常是让学生面对系列参考书、练习册,整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之中;这样的做法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教好;更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物理教师要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1.明确“新课标”意义,增强主动参与改革的自觉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科教兴国战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积极投入到“新课标”改革工作中。
2.思索现有课程的不足,明确“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现有课程突出的问题和不足在于:课程目标的偏向性、内容的片面性、结构的失衡性和实施的重传承轻创新性。对于来自凉山境内各县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在重视学科课程的同时重视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要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勤于动脑,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把握住教师在“新课标”改革中应起的作用
1.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勇做桥梁。积极在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先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成果。
2.教师应从单纯的授课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以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课改的具体对策
1.“新课标”改革教学案例写作方式可采用叙述为主的方式来展开,在叙述的教学事件时必须相应地显示出一定的情节性、可读性和典型性,并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并区别于教学之前的教案和教学之后的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