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浅谈教育理想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一)

浅谈教育理想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想 教学思路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将笔者厕身大学教育二十余载的点滴体会汇集于此。立论于大学教育的本质,即大学教育不是传授技能,而是传播精神,沿着教育理想是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基石、教育理想决定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引领教学模式的行文顺序。阐述建立在教育理想之上的大学教师内在素质与职业道德及其引领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通过列举三个教学思路与模式阐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教育的本质不是向被教育者传授技能,而是向他们传播精神,实现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去学习,学习如何去做人。学习如何去做事”的目标。作为传播精神的使者,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建立在教育理想之上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反映,这一根植于内心的职业道德引领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探索和设计出真正让受教育者受益的教学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只有“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一、建立在教育理想之上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反映,教育理想是教师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基石
  信念滋养理想,理想成就事业。大学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教育。大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某种精神品质,为他们建立起内在的资源,使其终身受益。作为传播精神的使者,大学教师应该不仅仅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更要满怀理想和激情,因为教育理想是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基石。树立教育理想是一种思想的跋涉、一种精神的修炼,也许我们要用一生去跋涉与修炼。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
  第一,甘于寂寞与沉静是教师的一种素养。难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难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场景,教师这一职业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平凡、平常与平静。因此,从事教学工作是要甘于寂寞与沉静的,甘于在浮躁面前寂寞,甘于在功利面前沉静,这份寂寞与沉静是作为一名教书先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二,人格魅力胜过一切语言的训导。教师的意义更在于书本之外。教育和培训不同。培训是传授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应深深地融于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无需刻意去训导学生,我们自身的品行举止。如你的教育理想、你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都可能在你的课堂上不经意问流露出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学生,以至使其终生不忘。
  第三,成为学生人生的引导者。教师于之学生,其感染力极强。教师的教育理想以及由此引领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一门课程、一个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改变其处世态度。对于即将走向社会,融入复杂环境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这一非故意性引导产生的作用不容低估,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不用心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第四,承担一份自觉责任。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自觉责任。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学工作不可能也不必要时时受人监督,截至目前。我国高校中教师因教学效果差而离岗的人并不多见,其主观努力程度的大小也无法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责任感。而责任感的强弱对教学质量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
  第五,充满语言魅力的教学才能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吸引学生专注于听课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的魅力不是简单的一句笑话、一段故事引发的即兴娱乐。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靠的是教师“学贯古今。兼容中外”的语言魅力,而这种语言魅力来自教师自身的博、专、贯通和深刻的洞察力,来自于教师立足于专业知识之中,游离于专业之外的一种非牵强的、合乎教学要求的贯通,有时它是一种教师将自己融化在教学意境中的最高境界。从这样的语言魅力中,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人文精神和崇高理想。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魅力,教师要具备博、专、贯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更要有一种享受教学的体味。享受教学必须热爱教学,热爱教学才能陶醉于其中,陶醉于其中。才能满怀激情,满怀激情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乃至深入人心。
  素养、人格、引导、责任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反映,它构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我们依靠由此建立的这一基石完成我们的使命,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二、教育理想决定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引领教学模式
  既然教育和培训不同,大学教育就不是也不应该是按照统一的范本和范式复制和克隆一批批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是大学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宗旨,在此引导下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体现在“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的方法体系之中。而真正实践“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的确需要教育者具备上述的素养、人格、引导、责任,因为他必须将教育教学当作一种使命,而不是任务,于是他要做到。

  (一)教学思路与模式之一,加工知识信息,输出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大学教育不应该是书本或教材知识的直接传授。
  为实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的目标,有效的教学法应该是,教师接收知识信息。将其进行有效加工,从中分离出关键知识点,同时提炼出思维式和学习法向教学对象输出。(见下图)

  1,搜集和加工信息
  既然大学教育不能唯教材试论,故教师将自己搜集的知识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加工,使其生成关键知识点就成了教学环节的首要任务。要对搜集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必须做到,第一,教师必须熟知课程所涉及知识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状况,即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扎实,第二,教师不仅能够把握整个课程(教材)以及各章、节的重点,还要能理出章与章、节与节。乃至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将其融会贯通,这是加工有效知识信息的关键所在,第三,提炼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建立在以上两点之上,第四,输出信息的手段是讲解知识点而非解释教材。
  2,提炼并输出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
  输出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而非机械地传授知识是当今大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因为,第一,大学教育对象的特点是计算能力强,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概念和原理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高中的记忆阶段而非理解消化,更谈不上应用,第二,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对象要接收的信息量之大,信息变更之快足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有效地输出信息,从而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传授给教育对象是教育教学的关键。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为例,输出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可以是:
  (1)打破教材结构框架,改变传统的按概念、性质、意义、方法等顺序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从该知识点的“应用”人手,以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分析人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从案例中归纳相互相关概念、性质及特征、意义及作用以及解决方法。实践证明,上述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尤其足难点问题的理解变得相对容易,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完成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教学环节。
  (2)强调思维方式,阐述学习方法。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即不同学科有着自身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对上述线索的把握比介绍学科的具体内容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自始至终要围绕上述线索展开。不断在讲授中强化这些线索,以线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