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一)

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一)

详细内容

[摘要]教育是社区的一种重要职能。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享资源。学校要依托社区,构建青少年教育社会大课堂;向社区开放,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与社区双方整合资源才能实现“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设想。
  [关键词]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学生,社区的力量也相当重要。学校应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是社区的一项重要职能。学校教育应当与社区教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充分挖掘并发挥社区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以自身从事的学校教育工作为出发点,以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谈谈我校的初步探索。
  
  一、双向开放,资源共享
  
  (一)依托社区,构建青少年教育社会大课堂
  学校与社区关系紧密,任何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之中,学生一只脚踏出学校,另一只脚就踏进了社区。近年来,校园周围遍布工厂,商店林立,居民区增多,再加上人员复杂、交通拥挤,新旧观念的碰撞和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社区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已越来越不可忽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区这块重要阵地,如果正确思想文化不去占领,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必然会乘虚而入,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对学校的德育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分析当今青少年教育,德育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青少年犯罪频频发生,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广大青少年生活的社区尚未真正形成教育生态结构的最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最佳发挥。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以及社会教育的不确定性,形成种种反作用力。人们常感叹孩子“在校是好学生,回家成‘小皇帝’,到了社区变成‘野小子”’。
  学生的在校时间不足全年的三分之一,其余时间,尤其是节假日,都是在他们生活的社区内度过的。他们需要玩,需要朋友,需要观察世界、交流信息、学习生活。毫无疑问,社区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希望。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大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就必须敢于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主动走向社区、依托社区,建立联系网络,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社区变为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只有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形成人人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风尚和社区环境。
  
  (二)双向开放,学校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作为社区结构中的一个组织单位与社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学校是社区的重要的文化机构,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是造福于社区居民的实事,也是将学校融入社区,让社区了解学校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社区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学校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挖掘,使社区中的“潜在教育资源”成为“现实教育资源”,可以借助于社区的力量强化、细化、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引进教育活水。这样的“开放”应该是互动的、双向的。
  1、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全面开放
  场馆设施开放。学校将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包括图书馆、琴房、美术室、舞蹈室、计算机室、室内运动馆、田径运动场、演播厅等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休闲、学习进步、发展提高的场所。
  师资及管理人员开放。学校可抽调在德育、计算机、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社区教育工作辅导员,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帮助疏通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帮助家长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等。学校面向社区开展艺术教育、普法教育、健康教育等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放。学校可以经常邀请社区居民观摩学校开展的“教学开放周活动”“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活动”“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等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到校观看学校的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报演出;邀请居民参加学校趣味运动会,亲子活动;等等。这样做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增进了社区居民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了解,形成了学校、社区共同关心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2、社区资源给予学校充分的帮助
  社区与学校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召开社区教育工作会议,邀请社区内各单位领导、知名人士代表、普通市民代表共商学校教育发展大计;同时,还可以和街道居委会、派出所、城管中队等联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防止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不健康的文娱、音像制品对青少年的精神污染,优化学校周边教育环境;借助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足,解决一些自身不能解决或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社区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能为保证学校、社区活动的长久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没有一支固定的辅导员队伍,学校的社区活动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社区辅导员可以是学生家长、社区的优秀人才等。学校应积极争取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成为社区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担任学校的社区辅导员。社区里的老革命、老战士、企业家、劳动模范等优秀人物更是社区宝贵的人力资源,学校应当积极与他们保持联系,聘请他们为社区辅导员,在一些特定纪念日里请他们来学校进行指导、开展活动。他们的丰富经历、宝贵经验将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提供极大的帮助。
  社区可以给予学校资金上的资助。社区里的很多单位都乐意资助学校进行校园改造建设,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特别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外来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学校可积极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联系协商,汇集社区多方力量,设立“爱心助学基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烦恼,保证这些学生能够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享受学习和成长的权利。
  
  (三)学校、社区联系紧密,共享资源
  双向、开放的社区活动不仅拓宽了学校教育的途径,而且使学校和社区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清早,居民们在校园里健身、锻炼;放学后,学生们在社区里放松、游戏;工作日,学生们在校园里努力学习;双休日,居民们在教室里积极充电;老革命、老战士干起了校外辅导员,开革命故事会,做传统文化讲座,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学生们做起了礼仪小使者,打扫敬老院、慰问社区孤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用行动诠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区单位给学校送来了资金和帮助,学生们给社区带来了洁净和欢乐……这一幕幕场景,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共享,加强了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初步体现出“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教育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