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大力发展商贸业对促进陕西经济的腾飞、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由于陕西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商贸业发展中存在经营理念落后、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管理粗放等问题。为此,应创新思想观念,制定科学规范的商贸业发展规划,推进商贸企业间的战略协作,提升商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陕西;商贸业;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贸流通业的中心地位日益凸现,由于商贸流通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更新——主要体现在货物贸易结构的优化与服务贸易比重的上升;商贸流通业态不断创新——主要体现在后超市时代的到来与连锁业的扩散;商贸流通方式和手段在创新——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现代商贸业的作用更是日益重要,随着商贸流通半径跨越国界,现代商业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象征和杠杆。
作为大西北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枢纽,陕西省具有沟通整个西部与东部地区交通的重要作用,商品集散功能强,发展商贸流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对于促进陕西经济的腾飞、促进西部经济的大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陕西商贸业发展现状
1.消费规模继续扩大,重点城市带动作用突出。2005年,陕西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322.41亿元,同比增长13.7%,而且西安、宝鸡、咸阳作为重点城市的带动作用比较突出。以西安为例:西部大开发五年来,西安的商贸流通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西安市的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营业网点大量增加,从1999年的13.2万个,增加到目前的14.59万个,从业人员107万人,每千人拥有商业网点数20.3个,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全市5 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近50个,其中大型综合超市24个;零售企业中年销售过亿元的商场有15家,其中开元商城、家世界超市、民生百货、国美电器年销售超过1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连锁企业已有80家,门店总数1 256个,比1999年分别增加了1倍和2.47倍。年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0亿元,年均增长40%。2003年,全市拥有餐饮业网点3.28万个,餐饮业零售额102.5亿元;作为世界热点旅游城市,西安已具有充足的接待能力和较高的服务水准。现有各类宾馆、饭店、招待所1 500多家,三星级以上宾馆56家,可提供高、中、低档床位17万张,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西安拥有大型现代化专业展览馆4个,总面积21万平方米,注册登记的展览公司120余家。全市拥有各类交易市场514个,2003年成交额超过26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6个;目前西安市商品市场空前繁荣,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99年的298.1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40亿元,增长了47.6%,年均增长保持在12%左右。2005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达到666.48亿元,同比增长13.7%。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三次产业比例已由1999年的7.3∶46.6∶46.1,达到目前的5.23∶47.53∶47.24。商贸流通也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倍增加,对西安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22%。
2.现代商贸流通方式发展迅速,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省连锁经营企业已达223家,连锁门店4 560户,连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三绿工程”的实施,西安朱雀农产品交易中心等4家企业被确定为全国绿色批发零售市场争创单位,2家企业被确定为全国绿色加工生产线争创单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总结渭南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已在全省全面推广。目前,建成开业的“农家店”已达2 000余家。
3.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5.8亿美元,增长25.7%以上。其中,出口30.8亿美元,增长28.3%;进口15亿美元,增长20.5%。2005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幅连续四个月位居全国之首,成为我省商务工作的一大亮点。
4.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大项目不断增加。2005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56个,合同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增长50.9%,实际到位外资6.3亿美元,增长19.3%。在新批的256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投资总额超过1 000万美元的大项目有57个,较上年增加17个。
5.市场整规进一步加强,特殊行业管理更加规范。近年来,全省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启动企业诚信建设,制定了《陕西省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实施和对加油站(点)的整顿,共清查食品生产、销售企业6 586户,查处质量问题产品价值53.5万元,取缔桶子加油点163处,依法关闭加油站(点)12个,打击商业流通领域商业欺诈活动初见成效。
二、陕西商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陕西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商贸业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据2005年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指标显示:GDP陕西西安排在1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陕西西安排在12位,由于陕西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商贸业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2.商贸活动主体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经营理念比较落后
与发达地区相比,陕西省商贸活动主体的市场意识比较淡薄,缺少商人的“精明”和企业家的胆识。而且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致营销理念的不断变化,连锁、配送、现代物流等是现代先进的商贸经营理念,我省商贸活动主体适应变化较慢,经营理念创新不够。
3.商贸结构不够合理
第一,商贸业地区结构不够合理。当前,全省商业地区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城多乡少、城细乡粗,西安关中地区多,陕南、陕北边远地区少。商业地区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商业投入的产出效率,具体表现为网点过密的地区,资源严重浪费;网点过余稀少的地区,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提高商业整体经济效益,实现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必须对商业的地区结构进行调整。
第二,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1)零售网点布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全省大型零售网点增长迅速,商业业态结构逐步优化。但目前全省零售网点的布局尚存在不少问题:大型零售网点过于集中在市中心地带,新建区域商业配套服务欠缺,零售网点购物环境亟须改造。(2)批发市场布局。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大批如农副产品、服装、汽车汽配、建材、金属物资等批发市场在全省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种类较为齐全的批发市场体系,不仅影响着西北地区,甚至辐射整个西部。但是全省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基本上是在传统的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大多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批发市场的分布点多面广,布局结构不太合理;一些批发市场处在城区,受到用地限制和地租影响,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些批发市场的选址与建设,没有经过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建设中还存在着重复建设、违规搭建等现象。(3)商业街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商业街在建设中存在着照搬照抄的现象,没有结合本街的自然、历史、区位条件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缺乏对商业街发展进行系统性规划和管理,市场定位不明确等。
第三,商业业态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零售业态已从单纯的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综合商店三种传统业态,发展为目前的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专卖店、仓储式大卖场等各种零售业态并举的多业态结构。随着陕西省商贸业的发展,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大卖场等新型业态不断出现,但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各种业态的内部构成比例不合理,重复建设与短缺并存,“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并存;二是各种业态的空间构成不够合理,新型业态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广大地区新型业态的发展缓慢。
4.商贸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管理粗放、精品意识不强
由于陕西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市场化水平较低,缺少以市场化为导向、集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商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批发市场或中央批发市场,没有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批发市场。而且,全省商贸业粗放经营特点明显,经营与管理感性成分多,引领生产与消费的意识不强。经营中没有充分利用陕西省灿烂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充分体现古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特色,商贸业文化氛围不浓,缺乏展示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商业景观、商业文化和商业形象,服务精品和名牌少。
三、促进陕西商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创新思想观念
第一,树立大商贸理念。立足发展大商贸的角度,对陕西现代商业网点进行规划。发展大商贸理念就是不仅要发展商品零售、批发交易、商业加工包装、商品仓储、物流和商业中介服务业务,还要发展商业金融服务、商业科研服务、商业宣传推广以及相关的餐饮、旅游服务、会展业、娱乐等领域,使商贸业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行业。
第二,树立大市场理念。把建设大市场的理念引入商业规划中。市场在当今已经不仅仅是为满足生产的供求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而且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建设大市场就要加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一批形态多、区域广、专业性突出、竞争力强和信息化程度高的大型市场。
第三,树立大流通理念。现代商贸流通不仅包括商流、物流,还包括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商贸流通要以市场为中心,以商品为基础,以流通为手段,使其达到快速、高效、畅通、有序。搞活大流通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的流通,还要利用西安作为“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西部及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地位,连通东西,贯穿南北,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