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浅谈西部大开发中搞好水土保持(一)

浅谈西部大开发中搞好水土保持(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水土保持;西部地区;流域经济

【论文摘要】 文章针对西部大开发中水土保持工作对经济体制建设的影响,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水土资源配置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二是要树立“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意识;三是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把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落到实处;四是依托市场,增强竞争意识,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
  
  
  当前,西部大开发正处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如何适应科学发展观与节约资源的要求,更好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确立水土保持工作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就成为摆在广大水保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笔者浅谈己见。
  
  一、水土资源配置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依据目前市场运行需求和经济规律要求,把水土资源进行空间和时间的科学配置,以形成一定农业区域发展的新格局。要认识到水土保持是西部地区开发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不仅要占领山头,还要占领市场,发展优质高效的小流域经济,如张家口市坝下的扁杏、葡萄基地,以及坝上的反季蔬菜、禁牧舍饲等,均引入市场经济理论,并取得明显效果。
  
  二、树立“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意识
  
  水土保持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水保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群众收入,调剂了财富,丰富了市场,减少了河流泥沙的淤积,保障了工业、电力、交通、通信、矿山等企业的利益,还保护了上下游、左右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目前的投入机制主要是上游群众出劳出资,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助,而作为受益主体的电力、交通、通信、工矿企业、开发建设单位和城镇社会都没有出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局部水土环境恶化。
  水土保持作为一项社会性工程,其投入也应具有社会性,即水土保持投入通过国家税收调节,社会合理分担,真正形成“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新格局,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应统筹考虑从如下渠道增加水土保持资金:一是在江河下游受益各项税收中附加水土保持防治费,按照总产值一定比例附加作为对上游的生态补偿。二是从耕地占用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水土保持。三是从防洪保安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水土保持。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都能自觉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三、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把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落到实处
  
  按照《水土保持法》监督工作重点,应抓好“三权”的落实,即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权、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收费权,以及对有关开发建设行业、部门、单位、个人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权。《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凡是“三权”落实到位、执法力度大的地方,水土保持部门的权威逐渐树立、社会地位日渐提高,保持水土资源的效果相应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