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危险程度——当前估计与中期预测(一)
详细内容
金融愈显突出,以至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金融经济。不言而喻,我国金融运行的状况如何,必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一问题上,乐观者认为,未来3-5年(即中期)中国金融是机遇大于挑战,可以坦然应对入世;非乐观者认为,未来3-5年(即中期)中国大有爆发金融危机之可能,中国的金融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作为冷观者的笔者的观点是,当前与中期的中国金融是没有危机,但有危险。
所谓金融危险是指金融作为生物体有患病(一般指重病,感冒之类不算)的可能,作为运动体有不稳定的可能,作为企业体有负增长甚至大量破产的可能,是危机的萌芽、导火线,是危机的前期、潜伏期。从哲学上讲,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行业都有危险,都有"发生大问题"的可能,危险不可能消失。关键的问题是控制危险、降低危险程度及化解危险(保险就是手段之一)。所谓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作为生物体已经患重病,作为运动体已经呈现不稳定态,作为企业体已经有严重负增长及大量破产,是严重危险的发生。作为经济子系统的金融,其危机必然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GDP 的零增长、负增长或低于1%的增长。与危险不同,危机不具有普遍性,这正像在高速公路上行车,危险(可能的车祸)是始终存在的,但危机(车祸)并不是经常的。又比如,有的人终生没有生过大病,最后是"老死";有的企业历经百年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负增长,有的地区几十年数百年都是"世外桃源".当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危机的可能性或危险加大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加强了,以至于市民、企业、国家都在追求危机管理以避免危机发生,使危险不再转化为危机。当然,危机从哲学角度看也不是绝对的坏事,因为危机往往又是生机、转机的开始,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就是此理。不过,此处的金融危机分析不考虑这一含义。
不管人们对金融危机(金融危险)的概念如何理解,至今笔者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个学者(国内或国外)公开撰文提出,中国目前已经发生了金融危机,这是不同学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点。学者之间的不同点则是:金融危机或金融危险如何具体测定,中国目前金融危险的程度如何,中国今后几年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如何。考虑到本文的实证研究性质,笔者将舍弃一些细节,在存异求同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一些分析,以使决策者能获取更多的参考信息。
关于金融危机的测定
金融危机或金融危险的具体测定不同学者看法各异。但从基本方面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比较相近的。结合东南亚1997年金融危机表现,国内外学者比较公认的测定指标有:
1.币值稳定程度。通常用消费价格环比指数代表。通常是指通货膨胀程度,个别时候也指通货紧缩程度。一般当年度价格指数上涨超过4%时就认为有了金融危险,当年度价格指数上涨超过20%时就认为发生了局部金融危机。
2.汇率稳定程度。这是币值的对外稳定程度,一般指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下降程度,即人民币贬值程度。当人民币的日贬值程度大于5%时,就可以认为有了金融危险;当日贬值程度大于10%且具有持久性时就可以认为有严重的金融危险;当日贬值程度大于20%且具有持久性时就可以认为发生了局部金融危机。
3.股指稳定程度。一般而言,当股价指数(包括债券、基金等指数)日波动在正负10%以内时不属于金融危险区间,当股指日变动连续每日变动10%,或者每日变动5%、累计周波动达到20%以上时则进入金融危险阶段,而超过30%且具有持久性时,可以认为发生了局部金融危机。
4.外债严重程度。这一指标取决于:偿债率(偿还外债本息与当年外汇收入之比),负债率(外债余额与当年GDP 比值),债务率(外债余额与当年外汇收入之比),短债率(短期外债占全部债务的比重),债储率(外债余额与外汇储备的比值)。国际公认的危机警戒线是:偿债率为20%,负债率为25%,债务率为100%,短债率为20%,债储率为100%.5.资产不良程度。金融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坏帐、呆帐,是不能偿还的贷款。不少不良资产与金融系统的腐败程度有直接关系。结合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备付金率、资本金率,银行的不良资产一般应不超过其总资产的20%.超过8%(资本金率)即是进入危险区间,超过20%即是进入危机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戴相龙主编的《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所提出的金融危险或风险指标有9个:①借款人不履行约定的还款承诺;②金融机构支付能力的不足;③市场利率的变动;④汇率的变化;⑤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决策的不适时宜或失误;⑥金融机构重要人员的违规经营;⑦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⑧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⑨金融机构的过快发展。笔者以为,其中的许多方面最终表现是不良资产,或者说9个方面实质上也可归入为5个方面。
以上5个指标,如果任何一个指标的数值达到了极为异常的情况,即可以认定发生了金融危机;如果没有一个指标达到公认的危机程度,则需要加权或不加权综合处理,判定金融危险的程度。这正如测定一个人健康,只要其主要器官或系统有一个有严重问题,如肝癌、爱滋病等,即可判定其有危机(大病),而如果每一个器官皆没有大病,都或多或少有小毛病,则需要综合考虑其健康程度或危险程度。
中国目前的金融危险程度
现在大家一致的看法是:目前的中国金融没有危机但有危险。然而危险程度究竟几何则看法各异。笔者利用前述指标,结合实际数据力图做一点实证分析。
1.币值稳定程度。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除了1988-1989年、1993-1995年,我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均在两位数以下。而近5年更是相当平稳。1996-2000年分别为8.3%、2.8%、-0.8%、-1.4%、0.4%,2001年为0.7个百分点。因此,目前币值稳定程度处于最稳定区间,甚至有点过于稳定了,以至于近几年政府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试图使物价能稍升一些。就币值稳定程度这一点而言,我国目前的金融危险为0.
2.汇率稳定程度。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并略有升值。每100美元可兑换人民币1994-2000年依次为861.87,835.10,831.42,828.98,827.91,827.83,827.84,2001年也基本不变。近3年及2001年人民币汇率可以说超级稳定,以至于可以说是"不动".依照朱总理的承诺,这种稳定至少可以持续到其任期届满的2003年年初。因此,从汇率稳定程度看,我国目前的金融危险是0.
3.股指稳定程度。据统计,1996年上市公司为530家,2000年为1088家,2001年为1160家。上证综合指数(收盘)1996-2001年为:917.0,1194.1,1146.7,1366.6,2073.5,1646.0;深证综合指数1996-2001年依次为327.5,381.3,343.9,402.2,635.7,475.9.目前波动不大,近6年股指大体增加了0.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大致在12%左右。同期我国现价GDP 增长了0.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在7%-8%,考虑到股市的盘子、历史及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特点,考虑到国外股市的变动情况(日本股市在80年代后期,不足5年日经指数上涨了2.87倍。),我国股指的不稳定程度至多算中度,即我国股指进入中度危险区间,不过并不存在危机或崩盘问题。
4.外债严重程度。据统计,近5年我国外债增长缓慢。1996年外债余额为1163亿美元,2001年为1701亿美元,增长46%,平均年增长不到8%.其中短期债务1996年为141亿美元,2001年为505.8亿美元。2001年偿债率为7.5%,负债率为14.7%,债务率为56.8%,短债率低于30%,债储率小于90%.因此,我国外债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危险,至多有轻度危险,不存在外债危机问题。
5.资产不良程度。最近的资料表明,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在25%左右(《经济日报》2002.1.28)。不良资产不等于零值资产,一般通过处理至少可收回20%-50%,目前贷款中真正成为烂帐的零值资产应不高于10%.另一方面中国金融机构的资本金率远低于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8%(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家银行自有资金仅2272亿,占总资产的4.2%,占贷款的5.8%.后来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取消了这一统计,故无法计算。),若考虑到巴塞尔规则的8%中的分母部分为风险加权资产,即商业贷款是100%,对政府贷款是0%,银行间贷款是20%,则我国的资本金率大致可以再提高一些,有人估计是6.32%.综合起来考虑,从理论上讲,中国的国有金融机构已经资不抵债,应该进入破产程序,应该说是进入危机阶段。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本原因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均是以国家信用作基础,80%的资金份额由国有银行运作,中国不存在银行破产问题,仅有个别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如广东国投)或撤销(如光大国投)。考虑到非国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率较低,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今后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我国每年财政预算内收入增长1-2千亿元,不含土地的国有资产近10万亿元,国有土地资产总量25万亿元。因此,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率并不是很高的,但仍属于重度或重度偏轻危险,处于危险与危机之间的临界值。现在看,由于政府的干预及银行的努力,危险正在化解,危险程度正处于下降趋势之中。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第一,我国目前不存在金融危机。第二,我国目前乃至今后始终存在金融危险,但金融危险的严重程度在降低。第三,如果将五个方面的金融危险分别独立处理,依照环境污染定级中以首要污染物确定环境质量,则中国目前存在严重但已减弱的金融危险。第四,如果将五个方面的金融危险作简单合成,币值稳定程度危险值为0,汇率危险值为0,股指危险值为2,外债危险值为1,不良资产危险值为3,则中国目前的金融危险为轻度偏重危险或中度偏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