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范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详细内容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要求大、中、小学教师应尽快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提出教师需“理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掌握其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开发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能力,作为当今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 当前高师院校CAI能力培养现状与不足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从1980年代初引入我国至今,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0年代后期,全国重点高师院校开始开设“电化教育”课程,一般高师院校到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普及“电化教育”课程,2002年,教育部在文件《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师范院校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2]。至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得到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该课程中得到体现。
目前,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主要是通过在师范专业开设必修课《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的,该课程通常为2个学分、32学时,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技能很多,且一般只用一章来介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和相关技术,考试方式大多为考查。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不太合理的,一方面课时安排很不够,教学的内容多且杂,同时要求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东西比较多,这样的课时完全不够;另一方面是对该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只是考查课,学生学习时也不太重视,这对提高师范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极为不利。现在有个别院校在个别师范专业开设了独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但绝大部分高师院校没有开设该门课程。
长期以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主要以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主。不过,多数院校设置的这门课程还承担着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的任务,这样,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训练严重不足,更谈不上在其中融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念和技能。实际上,“计算机作为一个教学媒体,是帮助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任何将计算机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只要是提高了这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开展,有利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这个教学活动就是合理的,就是有存在价值的,这个教学活动就应该被认为是‘正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3]。因此,在进行师范专业计算机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启迪师范生,使其学会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果能增加多媒体技术部分,特别是音视频文件的录制、编辑、加工和处理等内容,强化PowerPoint课件制作,特别是音视频的应用等技能,对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将大有裨益。
高校的教育技术设备配置比中小学更先进、更齐全、更到位,绝大部分教室都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但这些设备多数时间只是扮演电子黑板的角色,其更多的功能和效用都没有被发挥和使用。教师上课虽然使用了计算机和课件(主要是PPT),但实际上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只是减少了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的工作量,这不能称为机辅助教学的激励机制上不够。在这种状况下,对师范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法,也就不可能形成清晰的培养模式。这对培养师范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极为不利,因为不知从何入手,如何入手。所以,设计一整套较全面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模式成为当务之及。
二 “1+X+2”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实施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培养过程中呈现的稳定结构和状态特征,它以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内容为依托、教育方式为具体实现形式,其中培养目标是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的依据[4]。
鉴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与同事一起申请并获批了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师范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案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探索,形成了加强师范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培养方案,构建了适应现阶段高师院校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的“1+X+2”培养模式,在不改变现行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建立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课程教学与自学结合,辅之以答疑的模式,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一至二门课件制作软件及其制作技能,掌握课件制作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能力,成为能迅速胜任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未来教师。
“1”是指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计机辅助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要求,应在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增加多媒体技术、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简单网页制作这三部分内容[5]。对师范生需加强音视频文件的录制、编辑、加工和处理等内容;加强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部分内容,特别是音视频的应用、课件制作方法等。对理科师范生,可减少Office部分内容,增加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该课程设计为64学时,38学时理论,26学时上机。在教材的选取上应对文科生和理科生作区分,使用不一样的教材以适应学生在基础上的差别,同时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上课、上机,增强师范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