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语言的语言地位探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网络语言 特点 性质 语言地位
[论文摘要] 网络语言是与网络伴生的新的语言现象,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网络语言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在社会语言生活中的地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IC)2008年2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月17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到2.1亿人。这个庞大的数字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的表达语言――网络语言。同时,随着网民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何谓网络语言?不同研究者的解释不完全相同。张云辉先生指出:“何为网络语言?总的来说指四种情形。第一种,和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登陆、主页、病毒、域名;第二种,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第三种,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第四种,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1]。在此,可以将张云辉先生所说的四种情形作以下归纳:第一种是关于网络的语言;第二种和第三种是网络传播语;第四种是网络交际语。“关于网络的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这种语言是用全民语言材料来说明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事物和现象,属于共同语范畴。“网络传播语”则是受全民语言和网络交际语共同影响的语言形式。而“网络交际语”为一般所说的网络语言的核心部分,亦为本文讨论的立足点。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污染全民语言,应该坚决抵制;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新颖活泼,可以提倡;有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让其自我淘汰,自然发展;还有人认为应该对其加强管理,适当规范。笔者认为,造成以上不同意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目前还没有明确认识网络语言的性质,因而还不能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对网络语言进行准确定位。因此,要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的作用,引导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从而使人们更准确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语言,首要的任务是明确网络语言的地位。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是与网络伴生的新的语言现象,它既继承了全民交际语的基本成分和构成规则,又突破了传统语言的表达形式,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和非规范的色彩,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一)简洁性与创新性
网络是网络语汇产生的载体。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网民在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时,有些心情、语气、感受、表情的正常表达受到限制,同时,由于上网时间和费用等方面的问题,网民在进行语言输入时必须讲究效率,语符输入必须尽可能地方便快捷。为此,网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大量的数字符号以及缩写形式,如756(辛苦了)、7731(心心相印)、918(加油吧)等。很显然,敲击几个数字远比输汉字方便快捷。再如TANSTAAFL(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Therearenosuchthingasafreelunch)、ROTFL(笑得在地上打滚Rollingonthefloorlaughing),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简洁性,也显示了创新性。
(二)谐趣性与戏谑性
计算机领域有一句名言:Informationwantstobefree(信息渴望自由)。解放信息是网络的宗旨,自由开放是网络的精神。现代人面临各方面的压力较大,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宣泄的渠道,他们在网络上往往表现出无奈与诙谐,由此创造出许多幽默的网络词语。如“神童”(神经病儿童)、“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气质”(孩子气,神经质)、“贤惠”(闲闲的什么都不会)、“偶像”(呕吐的对象)、“286”(脑子转的慢像台286的旧电脑一样)、“菜鸟”(网络新手)等。而“大虾”一词则更为典型,其本意指网络高手,在网上助人为乐的“大侠”,但如此称呼似乎太过严肃,于是戏称为“大虾”,同时也形容这些网络高手整天趴在电脑前像一只“弓着背”的“大虾”。
(三)含蓄性与粗俗性
网络语言中常出现数字谐音表意现象,如:687(对不起)、5203344587(我爱你生生世世不变心)等。中国人一般不直接说“我错了”而是委婉地说“不好意思”或“对不起”,网络语汇中的数字谐音正符合中国人这种委婉含蓄的心理。但是在网络语言的表达中也出现了粗俗化和轻佻性的语言杂质,例如,BT(变态)、53550(我想吻吻你)、5408740(我是你爸气死你)等,对于这种不文明语汇的出现,应予以重视并加以制止,以引导净化网络语汇,形成文明清洁的语言风气[2]。
(四)陌生化与易变性
网络语汇的陌生化与易变性在网络时尚用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在构词上虽未跳出旧有构词方式,但在选用语素、选用简洁形式上却大作文章。这些构词语素不具有大众认同性,因而给人以新鲜刺激的阅读和思维感受。例如,“无厘头”是广东佛山等地粤语俗语“没来由”之义,指一个人说话做事无明确目的、无中心、无逻辑,令人难以理解,这就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并由此派生出“无厘头文化”等。另外,网络用语具有时尚新颖特色,而时尚本身又意味着短暂易变,因此,网络语汇即具有易变性特点。从“小资、布波族、IF族”三个词语的更迭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三词都曾经用以指引领潮流的一类人,小资是指既有一定经济基础,又讲求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的人;布波族则是“小资的小资”;IF族除具有英语、诚信等基本技能和素质外,还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具有一技之长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取代布波族的新的职业风尚。因此,有人在网上宣称“IF来了,请千万别再提布波”也正是迎合了时尚的易变的特点。
(五)非明晰性与不确定性
非明晰性与不确定性在数字谐音词和字母缩略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猫”,如果不了解网络词语和英语的人很难明确这是“调制解调器(modem)”的意思。又如,CA既可指“CertificateAuthority(权威认证)”,又可指“puterAssociates(计算机协会)”;同一个数字“2”可表示“爱”也可表示“饿”,不在特定的语境下很难明确其意义。这些都表明网络语言具有非明晰性和不确定性。
二、网络语言的性质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
网络语言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伴生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信息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于是出现了首批网民,即一个以15到25岁的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特殊群体,最先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的正是这群个性张扬的年轻人。随着网络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网民的社会构成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但新增的网民仍然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这个特定的人群仍然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和新的网络语言成分的创作者。因此,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群特殊的社会集团,和行业语、政治集团语等社会集团语一样,网络语言也是一种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具有一切社会方言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第一,一般不在全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只在特定的场合和范围内使用。网络语言一般仅在网民中使用,并且往往只用于网络交际。第二,很少有属于自己的专门的语法和语音形式,引人注目的通常是一些特殊的语汇。
除极少数情况,网络语言和普通语言在语法和语音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第三,所有的语汇都是用全民语言或其他语言的材料构成,并且赋予了专门和特殊的含义。尽管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千奇百怪,但其构成成分不外乎是以汉语普通话及方言或英语等人们熟悉的语言材料为基础进行变化或变形改造而成的。因此,可以明确,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语言的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社会方言性质。
(二)网络语言是一种“指头语言”
传统言语交际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书面交际的方式是发话人将所要说的话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传给听话人,这种交际方式具有“延时性”的特点,发话人有充足的时间组织语言,使话语表达尽量规范、完美。口头交际是发话人和听话人采用口头发音的方式进行的语音交流,这种交际方式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可供发话人组织语言的时间并不多,因而口语交际比较灵活多变,规范性相对较差,但口语交际一般是“吾口说吾心”,发话人可以直接说出心中所想,因此表达的形式和表达的内容之间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误差。网络言语交际则与传统的言语交际有着一定的不同。从形式上看,网络语言形式和书面语言形式相类似,而网络语言(特别是聊天室语言)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这一点又和口语交际相类似。但是,网络语言和口语交际不同的是,在网络交际中,发话人无法直接用口头发音的方式组织话语,只能通过敲击键盘进行话语输入。这使发话人在发话时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如网络和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制约、电脑操作系统和文字输入法的制约、键盘操作者本人的操作技术和操作熟练程度的制约等。为了保证网络交际的顺利进行,发话人必然设法使话语变得尽可能简洁。同时,交际的即时性不可能给发话人很多组织话语和修改输入错误的时间,这使网络语言中难免存在大量的讹误表达式。网络交际主要是通过手指敲击键盘来完成的,网络语言的种种特点绝大多数是这种交际方式带来的结果,因此可将网络语言看成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指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