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真武经典对宋代以后民间社会伦理思想的影响(一)
详细内容
道教真武神信仰是宋代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宋代官方民间编制刊行真武经典之风颇为盛行,据考证,宋代产生或流行的真武经典共有十余部,如《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真武启圣记》、《真武灵应大醮仪》、《玄帝实录》、《真武灵应真君报父母恩重经》、《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等经典,这些经典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当时民间信众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包含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如真武神的来历、修道及显化、职司,道教基本信仰与真武应化之说,道教内丹修炼思想等。这里,我们着重探讨这些经典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从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慈俭不争、劝善成仙,忠孝仁义、诚信不欺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天道贵生,济物度人
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是宋代真武经典宣扬的主要伦理取向之一。道教与其它宗教相比,其教义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贵生。生,即生命的存在。贵生,就是要尊重生命,视生命为最可宝贵之物。“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道贵生”、“仙道贵生”。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特别重视贵生思想,因为真武――玄帝是水神,是主宰天一之神。水是生命之源,所以,道经称“玄帝有润泽发生、至柔上善、涤秽荡气、平静之德,上极重霄,下及飞潜,动植莫不资焉”①。《太上说真武妙经注》云:按《元洞玉历》西华帝君曰:“昔壬癸分于太清,以立次元之象,运于水宫而源之。水为上善而非善已,故得与天地一同而长,且久利于万物而弗自利,流渡万物而弗自渡,万物昏塞染着无所不涤,名曰备众广法也。”②老子认为水最能体现道的特色,故以水喻上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玄帝千变万化,为主教宗师。分身降世,济物度人,无边无量。”
道教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虽然以人为重,“人命最重”,但贵生并不仅仅是针对人的,天地日月,草木鸟兽等万物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需要人们怜悯善待,不可随意伤害。因此,在重人贵生思想的基础上,道教十分重视济物度人,既要拯救往世、今世、来世的各色人等,也要普济含有生命的世间万物。宋代真武经典《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六在本经“易号假名,度人济物,不伐其善,不矜其能”句下注云:“知易号假名,应化下土,度人济物也。故玄帝凡一出世,兴益教宗,普济物命,博施利生,行道人间而不自伐,积成圣功而不自矜,其惟道长也。”同书卷六注“物得以萌”云:“万物不匮,因一发萌,生端莫竭,交应流行”;注“万类咸亨”云:“邦君得一,万姓咸亨,昆虫草木,各遂其生。”③这里主要是通过称赞真武神济物度人、救护群品的功德来宣扬道教重人贵生的伦理思想。
天道贵生,神灵救生,人类也不能杀生害命。如果人生身在世,犯有杀生之罪,则应志心朝礼天尊,祈求真武,忏悔赦罪。《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对下元末世浅薄,人心破坏,五情杂乱,更相疑惑……,“杀戮众生,残害物命”等现象予以谴责,倡导信徒应“首谢己身,发露忏悔,消诸罪戾,免受厄难……,今辰运心,仰佩玄言,当须精心礼诸化身尊号,愿是功德,广救众生,普度一切”④。《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卷二云:“谨按修真第二戒云: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切虑弟子某一真乖本,百念俱非,求适口之肥鲜,称快心之爽美。捕猎投林之兽,搜罗飞野之禽。挟弓驰射于山间,设网低沉于水底。托合药祀神之故,及佞官媚贵之为。煮宰、烹炮、火寻?、炙烙,岂念轮回于恶道,安知人物之一途。”该卷列举的杀生行为还包括“或处口传言杀,或延宾养已杀,或手揉脚踏杀,或目击耳闻动作杀,或故杀误杀,狠戾有毒,残害无辜,求取膏梁,贪尝筋血”。凡此种种罪过,“凶神降附,苦病切身,轮转受生,应诸恶极”。求忏弟子并法众等,“遵奉玄科,入道登真戒,当行阴德,广济群生,誓从今去,心怀慈惠,志务善修。剖析藩篱,解除罗网。痛怜众命,常存救援之思,爱同一身,不恣杀伤之欲”⑤。
天道贵生,济物度人的道德取向,必然导致放生戒杀的行动。当时流行的《真武出相戒杀图》等,图文并茂,利用道德的力量,规功世人珍惜生命,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爱护鱼虫鸟兽,使生命得以保护,使万物得以生存,体现了道教重视生命、善待万物的伦理思想。宋代真武经典通过宣扬真武神信仰的忏法、科仪等,在民间广泛传播道教生态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倡导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二、慈俭不争,劝善成仙
道教主张尊道贵德,慈俭不争,以和平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从而达成“万国咸宁”(普天下都和美顺昌)的局面。
慈俭不争是老子提出的道德思想。他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身处乱世,目击暴力和残酷面,战争的恐怖面,深深地感到人与人之间慈爱之心的缺乏,因而极力阐扬慈爱,把爱心加上同情感看成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功力。他提倡俭啬,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穷奢极欲。他提倡谦让、不争,反对争强好胜。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玄元圣祖,是道教的至尊天神。宋代真武经典称真武神是“老君变化之身”。《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在解释“玄武应化之因”时说:玄武“盖乃玄元圣祖,护度天人,应化之身,神明之妙。盖无形之为道,非有象之可言……,且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显灵之验”⑥。真武神信仰与道教至尊天神“玄元圣祖”、“太上老君”发生紧密联系,是武当道崇奉真武神为至尊神的先决条件。老子《道德经》中提出的慈俭不争的伦理思想,也被宋代真武经典继承发扬。 《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宣扬真武神有慈爱之心:“愿开慈造广无边,法界众生蒙覆护。”“慈悲广为作舟航,普度众生登道岸。”⑦《太上真武妙经注》卷四引真武《垂世训》云:“言夫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者,恭谦美众,慈惠温良,济物利生,钦心奉正,节俭事亲,修仁义,行方便,强莫聘,势莫恃,悯孤寡,垂慈念,此人道也。人道尚不能修,去仙道则远矣。”⑧宋代真武经典不仅反复宣扬真武神慈悲仁爱,济物利生的神职功能,而且通过“法忏”的形式告诫世人,不得无慈无爱,败人成功,不得争强好胜,露才扬己。所谓“法忏”――即依照有关戒律检讨忏悔前世今生罪业及犯戒之罪,乞求神灵赦罪赐福。如《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卷四说修真第四戒就列举了“败人成功,析交离亲”的罪过:“多起嫌疑,默怀嫉妒,只为利己,奚恤危人。孽其短而弃其长,旁觇有过;怒彼成而喜彼败,深讶无功。诱引姻眷于燕齐,游说朋侪于吴越。巧言令色,但面是而背非;谋为不忠,徒心传而口授。道听而途说,隙窥而墙从。将有为无,架虚作实。不及者,妄加訾毁;多能者,曲肆损亏。隔绝往来,结成怨恶。”同书第五卷说修真第五戒列举了“露才扬己,谗毁善良”的罪过:“以英豪凌铄宽和,以艺能笑诲庸琐。扬扬自得,行行蔑如。或势力不屈,而起怨嗟。或语言多讠舀,而生讥诮。但知有己,旁若无人。自负太高,肆欺逾甚……。”⑨凡此种种罪过,都是不奉老子“三宝”,无慈爱恻隐之心,无宽容和柔之心,争强好胜,露才扬己的结果,如果不真心忏悔,痛改前非,将“难逃重谴”。
如果说慈俭不争是道家、道教数千年的优良传统,那么劝善成仙就是道教生命伦理学的主题。这种生命伦理学主张“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入善为生,为恶而死”;“若能行善无恶,功德备足者,可得白日升天,尸解成仙”;“积罪造恶,无由冀仙”。善则生,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样生命存在的长度便与道德上的善恶相联系,长生成仙即为至善的标志。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实的。通过行善,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识到生命是种享受,值得永久维持下去,而长生不死是人行善所得的回报。宋代真武神具有录善罚恶的神职功能,《太上真武妙经注》卷四引《启圣记》载:“真武上诣太清境,朝谒本师太上老君,告曰:‘吾以汝降伏天下妖魔,清宁宇宙。尚诸众生,竞赴轮回,经历地狱,汝当普度。见善者以福加之,化恶者以善解之,汝宜更修其果’。真武遵奉而作颂曰:‘众生造善,与吾齐身。我登正果,亦同好因’。”⑩同书卷六称真武神“兼权三界,须臾迩遐,持恶录善,止摄奸邪,总咨诀北极帝命,报应出右胜府司。作善者降之百祥,庆流后代子孙;为不善者降之百殃,遗烈衰绝嗣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