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伦理道德>浅谈和谐社会与个体道德信念(一)

浅谈和谐社会与个体道德信念(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信念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和谐是个体道德信念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通过分析个体道德信念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确立个体和谐道德信念的方法和途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民族振兴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一项社会人文精神内涵更新、国民性积淀和改造的全民工程.也是社会成员群体的生存理想、价值信仰、道德信念等重新构架、重新确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个体“人格”的成长,逐步走向群体“共同信仰”的生成.再到“国格”的确立,既是道德社会形成的最终目标.更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1个体道德信念的确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共同体内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蕴含着明晰而深刻的道德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道德社会不仅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把道德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他认为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学问都为了实现某种“善”而存在,而且政治学是最高主宰的科学,因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研究的是城邦的“至善”。他所认为的政治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社会。不光是亚里士多德,从古今中外关于理想社会、和谐社会的历史构想和物质实践中,我们都可以真切地看到: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虽然每一个时代所追求的道德的“善”的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类的认识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我们今天对于“善”的道德内容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至善”.这也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积淀的新的理论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成员所确立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居于道德品质形成的核心地位。道德信念是指对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正确性的笃信,以及相应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持久性的特点。道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信念在道德评价的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自觉性和深刻性的作用.是个人道德行为选择的内控力量。
  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追求理想人格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个体信念的建立。个体信念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实现相互之间交往的和谐,同时也会成为整个社会成员群体行为约束的价值规范和共同信仰。当追求和谐社会的理念一旦上升为每一个公民的道德信念的时候.追求和谐就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在要求和心灵自觉.进而个体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以此作为道德行为的内控力量。尤其是当这种信念为全体公民所认同并作用于其行为选择的时候。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便成为一种必然。
  引导个体确立健康的、坚定的、符合自我成长要求和社会文明需要的牢固道德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非经济问题也愈显突出,各地区、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矛盾突出,德治和法治、公平与效率等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好,造成了当今社会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宏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等,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和不懈追求。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需要道德的规训与引导,个体的心灵更需要信念的支撑和鼓舞。人们一旦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置道德于不顾,最直接受损的就是道德价值信仰.由此引发道德信念的危机,造成对和谐社会构建主旨的背离。要建设和谐社会,其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品质。唯有其具备了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谐社会才有得以建设的主体性要求和前提。因此,重建和谐的个体道德信念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2确立个体和谐的道德信念应处理好几个问题
  2.1树立科学的和谐观
  和谐不仅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又是一种生存状态。它不仅仅是指涉人类社会.还包括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指的是整体的、普遍的和谐。因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和谐观.既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同时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例如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认为:“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周易・干》)天道的大化流行,使万物各得其正(位),保持这种完美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地发展。个体的和谐形成整体的和谐,又有利于个体的和谐。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由自身而推及到他人,再到万物,最后达到“保和太和”而与天、地、人、物一体,趋向于保持整体的和谐,人达到了最理想的境界即“天人合一”。这就是儒家走向和谐的路径。众所周知,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历程中,和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道德信仰,曾经长久地存留于不同时代,并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集体记忆渗透于社会无意识层面.中华民族的多元地域文化交汇、儒道释等文化思想相生相随、近代中学和西学的融会贯通等等,都体现着华夏民族和谐的宇宙观、文化观和社会观念。
  当前,要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冲突和不和谐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要注重处理好各种关系.禀持一种接受和尊重的态度,富有同情心和道德感。这样才能与外界融为一体。在平等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最后达到“中和”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自然和社会就都能和谐发展了。
  2.2人际和谐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儒家文化也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仁者爱人”。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亲相爱的和谐状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夫子之道,忠恕而矣。”(《论语.里仁》)提倡“推己及人”、“推恩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以法度、准则度量事物,以自己的感受衡量理解他人.运用忠恕的精神来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君子而时中”.“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这样就实现了仁德,人们的道德觉悟就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冲突就会减少,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就个体道德信念的树立而言,这显然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一种体现,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具有社会性的人应该视和谐人际关系为个体生命力的延伸。我们在分析当前的“韩流文化”时,就会看到韩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文化传统的影响,讲求家庭伦理的情感力量,以此来促进现代社会中道德风气的教化和个体道德信念的树立.这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2.3人与自然的和谐

  理学大师张载认为,“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也,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就是说将天地视作人类的父母,人类其实是很渺小的。人在天地面前应保持谦卑态度,不要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天下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同胞,宇宙间万物都是我们的伙伴。天地、人类和万物共同构成地球,应和谐相处。人类应对自然界充满敬畏和尊重,不能肆意凌虐和破坏。只有这样才可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存并生、协调发展。
  儒家还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就是说每一物都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和实现其价值的必要:自然界生生不已,形成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物。一种自然物消失了、毁灭了,就永远无法再现了。所以。儒家主张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工具理性日趋“异化”人类道德归属感的语境下.“民胞物与”的和谐观应被每个社会成员自觉地汲取和践行,而不是像大千世界中屡屡曝光的虐猫事件、资源饕餮景象那样伤害、动摇个体的信念。
  2.4公平、正义和竞争
  公平和正义是我们社会的基础。首先,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有赖于公平和正义。和谐社会是立足于市场经济的.所以它并不排斥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只有保持竞争性,社会才能充满活力,竞争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竞争性的前提是公平竞争.和谐来源于公平的竞争。其次,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有赖于公平和正义的道德原则去调节.它成为解决矛盾和调节各阶层利益的理想工具,成为公民重要的品德。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也不是要排斥和否认多元社会的现实.社会各阶层表现出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必然出现,这是正常的现象。和谐社会致力于公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化解与平息,除了依靠公正平等的原则而别无他途,即具体而言,既要有起点公平也应体现合理的结果公平的关怀。其三,公平正义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l4一l6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高举人性的旗帜.推翻了中世纪神性的重压.恢复了人的尊严:l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则高举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旗帜.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序幕;在资本主义的初期.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人的关怀注入了新的思维。在今天中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巨变之中.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我们提出公平正义.则明显地昭示着以每个人的道德关怀为指归.这种对人的尊重体现的是我们的道德认识的最新成果.也是人们道德信念的主要内涵。
  2.5诚信、责任和自律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诚信是为人处世、为政和交友的基本前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即人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就是说诚信是为政治国的基本条件。“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朋友有信”是交友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