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集思想性、科学性和统一性为一体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理论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把推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和实践主题。认真总结和反思以往理论教育的经验教训.并真正贯彻和落实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使理论教育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在马克思的思维和视野范围内,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自己思想的出发点和最高价值追求。伴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愈来愈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为引导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理论教育工作,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注人到理论教育的理念中,把造就全面和谐而自由发展的人作为理论教育的第一要务和最终目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最高价值定向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以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问题的科学解答与求证为理论契机,在正确理解“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学说的彻底变革.第一次科学地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新境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尤其是谈到未来的社会形态.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年,马克思再次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这些言论在当时尽管只作了理论上的设想和探讨,但所透析出的科学观点与内在思想价值,把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层面,使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轴心和最高价值定向。
从社会关系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归结为从“偶然的个人”到“有个性的个人”的升华过程,这一过程在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具体展现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个人毫无独立性可言,人身的依附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是建立在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对物的依赖代替了人的依赖,虽然实现了人对人依赖关系的解放,但物对人的统治和支配却把人全面异化了;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社会关系将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来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类将会在自觉、丰富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进而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中由于人的异化,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而提出的理想目标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设定。显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关系的历史嫂变过程这一角度人手,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刻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两条思维行程的主线: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究竟要发展什么?第二,怎么发展?对此问题的探察与解答,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的本意,“捕捉”我们的理论教育工作和实践,并从实质上推动人们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从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它既包含着连续性与阶段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辨证统一,也体现了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契合。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广博的综合概念。从静态的角度看,它体现了未来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目标;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一个逐步推进,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应该成为在“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具体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显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丰富,人的内在潜能的充分挖掘和人的综合素质的充分提高。它涉及到人的能力、个性、潜能、素质、需要、人格和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要推动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需要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前提,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条件,以较高的人的素质为基础。这些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必备的要素。诚然,这些要素是未来社会形态本质规定的外在显现,但其却代表了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及发展趋势。
依照社会历史发展的演变逻辑,人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社会形态中无法成为现实,主要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私有制性质,使得人本身的活动作为一种异己与其相对立的力量而存在,这种力量不是被人所驾驭而是驾驭着人。然而,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极大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个性已不再受到禁锢。为了使人的主体性能得到更大的尊重和发挥,人们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极为迫切的要求。如何将人们的这种要求升华为现实的存在,这是理论教育工作所面临和予以解决的一大课题,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合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发展趋势的必然。在马克思看来,尽管达到这种境界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但人类的最终解放将成为现实。全面发展的人必然要求自身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而这无疑就把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人和塑造人的理论教育凸现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前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浓厚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意识形态性等具有政治导向、思想教育、理论武装以及社会服务等功能,在性质上兼容政治性与教育性双重属性。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理论教育工作在取得明显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弊端,主要是:(一)在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方面,从国家和社会的本位出发多,强调理论教育保证和服务于政治、经济的功能,漠视了对人主体性的存在与发挥,淡化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缺乏对人的关怀,致使理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实效性和时效性,在与时代发展的主题上存在着脱节与偏差;(二)在理论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任务设定方面,过分依赖理论的灌输与说教,忽视对人们参与实践的能力培养,在对人全面发展的审视与思考上,把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看成工具,而不是目的,形成了本末倒置现象。这些请况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理论教育的效果和作用,更加使其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也就是说,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教育,是一种把人完全工具化的理论教育,造就出来的人仅是“知识的容器”,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也就会成为畸形化。不可否认,理论教育的目标任务具有阶级性和层次性,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点必然会使理论教育在每一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不尽相同,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也会给理论教育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然而,无论是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从理论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来看,造就出全面和谐而又自由发展的人才是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
无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自由个性的丰富,还是自身潜力的挖掘、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人们长期进行社会时间的产物。每当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获取了一次胜利,人类自身也就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人类所从事的时间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应改造主观世界,坚持以主观世界的改造来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质上既是改造人们主观世界最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又是一种引导人们获取真知,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手段与过程。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通过理论教育,人们能够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储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高的能力去促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链条衔接,从而在现实世界里愈加能驾驭自己的力盘,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不断推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却产生了对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一时间人们的认识出现了许多混乱和困惑,这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了新的矛盾。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调节人们的功利观与人生观,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蕴涵;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使人们在社会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中不迷失自我,并能做出正确选择;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愈加深人的情况下,适应各种异常激烈的思想文化竞争,提高对腐朽文化的抵制意识和能力等这些鱼待解决的问题,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