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基点(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历史阶段结合基点
[论文摘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要有“吃透理论”和“搞清实际”两个条件,在两者并重的前提下,“搞清实际”即全面、深刻认识国情。掌握国情特别是认清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结合的基点,探讨这一问题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吃透理论”,二是“搞清实际”。毛泽东在“结合”的过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运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邓小平一贯高度重视坚持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他认为毛泽东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他指出,这句话“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口](他们的论述深刻说明“吃透理论”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问题,并从这种分析中引出中国革命和建设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发展规律:“搞清实际”就是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和认清中国国情,这里国情与实际是同等范畴的概念,搞清实际也就是要搞清国情。
在认识论上,“吃透理论”与“搞清实际”是并重的,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二者的结合和结合得好.光了解这两个条件本身还不够,重要的是找到两者结合的最佳衔接点,即找准两者结合的基点。在“吃透理论”和“搞清实际”当中关键是“搞清实际”即必须全面、深刻认识国情,掌握国情,这也是我党“结合”的基点所在。
从结合的对象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它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落后大国扎根生芽,无论是争取政权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从结合的目的来看.结合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问题,要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就必须搞清中国的实际,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搞清实际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从结合的历史经验来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历史,结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搞清实际。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总结“结合”的历史经验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在两次结合中,第一次结合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毛泽东,称之为毛泽东的结合,这次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的主要代表物是邓小平,称之为邓小平的结合,这次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两次“结合”之所以结合成功就在于准确把握了中国国情。但我们党结合的历史不纯粹是成功的辉煌,失败的教训也屡见不鲜。党的历史上几次大的“左”倾错误,都是生搬硬套.不顾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阶段,机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结合走上了邪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渐脱离了实际,跨越了历史阶段,结果使结合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可谓成也国情,败也国情。
国情,这个人人知其一二又不全知的字眼。在不少人看来,没有什么新奇和特别之处。然而对那些肩负民族和国家的历史重任的政治家、思想家及决策者们而言.国情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或因掌握和运用它走向历史的焱峰,造福国家或人民;或因漠视和违背它滑向历史的低谷。祸害国家和人民。把人民利益视为最高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之更显得慎之又慎,对国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掌握和运用国情如此重要。那国情的完整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国情乃是一国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及人口状况的总和。其中社会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发展水平、思想文化传统、教育、科技发展状况等。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理位置等。人口状况主要指国民的数量和质量问题等。通常对国情的认识就是:我国人口过多,底子过薄,自然资源相对匾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但对国情的科学认识不能只停在中国经济落后,农民占大头,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等特点的认识上,因为从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开始到现在,经过近40年特别是近2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已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的创造力进一步发挥出来。中国的外部条件即世界环境更加宽松和有利,和平与发展己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继续增长。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国情最本质的内容.并进行抽象的理论概括.才能更好认识和掌握国情。
什么是国情中最本质的内容?一国的社会性质或它所处的历史阶段就担当起这一重要角色,构成国情要素中核心和最根本的方面。社会性质是社会经济基础性质和上层建筑性质的统一,它决定着社会的阶级结构、主要矛盾、革命和建设的方式或道路等。列宁曾认为.只有客观地考虑某个社会中一切阶级相互关系的全部总和,因而也考虑社会发展的客观阶段,考虑该社会和其他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成为先进阶级制定正确策略的依据。这一论述深刻道出了认识一个国家的国情,尤其是认识一个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对无产阶级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极端重要。毛泽东把认清中国社会性质作为认清中国国情的最主要的表现。认为认清了社会性质乃是认清了国情。他曾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这些都是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而发生的关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纵观我党相“结合”的历史。无论是毛泽东的结合还是邓小平结合,他们都是牢牢抓住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基点,才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的探讨不遗余力。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调查研究,科学总结分析指出:旧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政治上、经济上都很落后。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表现是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这就是旧中国的国情。毛泽东紧紧抓住“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殖民地”这一根本的社会性质。科学地阐明了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新民主义革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仍作出过许多正确的判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就明确指出。中国当时正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需要一段时间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6年1月,在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毛泽东从当时社会实际出发,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在党的八大明确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己经基本建立后。毛泽东根据实际国情,认为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等同于社会主义建成,应该把社会主义分成“建立”和“建成”两个阶段。这些判断今天看来仍然是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