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公猪繁殖障碍病例诊治报告(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介绍了一例种公猪繁殖障碍病的发病及诊断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种公猪繁殖障碍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种公猪;繁殖障碍病;诊断;治疗
某乡多次发生壮年公猪无精症,经调查分析后,采用增加青饲料喂量,结合维生素补喂并辅助运动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就种公猪繁殖障碍病的发生与防治探讨如下。
1发病情况
某乡兽医站饲养有成年种公猪5头,其中大约种公猪3头,长白种公猪2头(其中后备公猪1头),负担全乡能繁母猪的配种,平均每头公猪配种母猪近200头,公猪每3d采精1次,病前配种及母猪产仔率情况良好。后有大约、长白2头公猪相继出现无精症,肌注丙酮酸睾丸素15mg/头进行治疗,1个月后仍不见好转。
某猪场1头湖北白猪IV系公猪出现无精症,经激素治疗亦无好转。
2调查与诊断
经调查,3头发病公猪年龄在3~5岁,体重约140~170kg,体态适中。公猪饲养采用限量饲喂,每头每日投喂配合饲料5.5~6.5kg,消化能为14 644~25 104kJ(据饲料配方计算),可消化粗蛋白为205~350g。由于青饲料受来源限制,投喂量每头每日不足0.5kg,品质也因季节时好时坏,而且配合日粮中没有添加维生素。
发病前种公猪的采精、配种、受胎率均较正常,也未感染其他疾病。发病后食欲、精神、体温正常,仅见睾丸稍有肿大(2头)或缩小(1头),阴茎未见病变。采精时,公猪能正常爬跨台猪,射精量为150~400mL,属正常范围。但精液呈淡蓝色,略有腥味,沉降慢,沉淀物少。显微镜检查,观察到少量胶冻状物,但没有观察到精子。据反应,公猪病初表现为镜检时精子变稀,活力减弱,精子多为原地摆动。几天后再检查,精液中已无精子,肌注激素后再检查仍无精子。
检测发病公猪的血液,血磷、血钙均属正常范围。
两猪场公猪舍均有足够面积的运动场,可自由运动,周围无不良刺激源,采精频率为每2~3d采1次。
根据现场调查和显微镜检查结果,判定公猪的无精症是由于饲养不当,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不高、维生素尤其是VA、VE缺乏引起。
3治疗措施
(1)调整饲料配方,注重饲料的多样搭配,适当提高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配方为:玉米20%、小麦29.5%、麸皮17%、米糠8%、菜枯8%、豆类10%、蚕蛹5%、骨粉2%、食盐0.5%,并供给优质青饲料。
(2)增加青饲料喂量。每日每头种公猪投喂新鲜优质青绿多汁饲料(如苕藤、空心菜等)3kg。
(3)每日每头补喂大豆芽菜1kg或复合维生素片10~12片、花生油50~75mL、鱼肝油15~20mL(或肌注VA 10~20万单位)拌料饲喂,治疗15d。
(4)加强种公猪的运动。每天坚持放牧或驱赶种公猪运动1~2h,以增强机体代谢和食欲,并可觅食一些所缺的营养元素。
(5)减少采精次数。采精频率由原来的3d一采改为5d一采,并进行检查,防止性亏损或停采引起的性功能退化。
(6)在夏天高温季节,除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外,用凉毛巾冷敷睾丸,2次/d,每次10~20min。
(7)搞好环境卫生,供应充足清洁饮水,不喂变质或腐败的饲料。
4治疗结果
经15d左右的调理和治疗后,开始出现有一定活力的精子,1个月后痊愈,可进行正常繁殖。
5小结
引起种公猪繁殖障碍的原因较多,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因素,衰老性、使用过度、营养性、中毒性等管理不善引起的非传染性因素[1,2]。应认真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病因,争取做到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