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地区设施双季茭白栽培技术(一)
详细内容
作者:李汉美 丁朝洪 刘庭付
摘要介绍了浙西南地区设施双季茭白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择优良品种、育苗移栽、秋茭管理、夏茭管理、中耕除草与适时剥叶、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内容,以供参考。关键词茭白;设施;双季;栽培技术;浙西南地区
浙西南地区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降水量1 422 mm,年平均气温17.8 ℃,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尤其是平原盆地冬季温和,春季回暖早,温度日差较大,适合双季茭白种植,也利于夏茭提早上市。
丽水地处浙西南腹地,传统茭白种植以高山单季茭为主,近几年推出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其栽培技术较为复杂,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农民不易掌握,因此未能大面积推广。2009年7月在碧湖镇引进低温型双季茭浙茭3号进行试种,秋茭产量15 t/hm2左右,夏茭产量30 t/hm2左右,夏茭在4月上旬上市,正值蔬菜供应淡季,市场价格较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浙西南地区双季茭白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相似地区参考。
1选择优良品种
设施栽培主要用于冬春季,在不适气候条件下促进茭白生长以达到提前采收的目的。因此,应选择在低温条件下孕茭良好的低温型早熟双季茭品种,主要有黄岩茭、浙茭2号、浙茭3号等。
2育苗移栽
夏茭收获后,选择孕茭早、健壮的茭白植株,剔除灰茭、雄茭,割去茎叶,移至寄秧田,挖取种墩分苗寄植,每穴1~2苗,寄秧密度40 cm×40 cm,一般1墩可种20穴。秧田放水在薹管以下。为保证茭白产量和质量,采用每年移栽,以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1-2]。7月下旬移栽,按宽窄行进行定植,宽行60~70 cm,窄行40~50 cm,株距25~30 cm,栽3万墩/hm2左右,每墩留有效分蘖10根左右。
3秋茭管理
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水位要根据不同的生育阶段进行调节。分蘖初期采取浅水勤灌,保持3~5 cm的浅水层。当每墩平均苗数达到10~15株时,采取深水控制茭白的无效分蘖,水深10~15 cm。孕茭期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护茭,但不能淹过“茭白眼”。每次施肥前先放浅田水,待施肥耘田和田水落干后再灌水。施肥应结合水层管理,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促进孕茭,提高产量和品质。茭白生长期长,植株高大,需肥量也大,除施足基肥外,必须适时追肥。基肥在移栽时施厩肥60 t/hm2或人粪尿75 t/hm2,分蘖肥(分蘖初期)施45%复合肥450~750 kg/hm2,孕茭肥施尿素225 kg/hm2、氯化钾75 kg/hm2。
4夏茭管理
宜选用钢管大棚,也可用竹子搭建大棚,覆膜时间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掀膜时间一般在3月中旬,天气晴好、棚内温度超过32 ℃时,应加强通风;此时倒春寒现象比较普遍,应特别注意防寒,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发生冻害。肥水管理基本同秋茭管理。水分遵循“浅-深-浅”的原则。施足基肥,分蘖期、孕茭期重点施肥,保证茭白营养生长,同时控制无效分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