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角度看博洛尼亚进程的社会文化维度(一)
详细内容
文学与文化密切相连,从文学名著看博洛尼亚进程的社会文化维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999年,欧洲29国教育部长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举行会议,达成共同创造欧洲高等教育区,把高等教育一体化推上一个新台阶的协议。该方案因此得名为“博洛尼亚进程”。目标是统一欧洲高等教育资格认证,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适应全球化和高教国际化的需求。本文拟从社会文化维度解析欧盟内部影响这一进程的若干因素。
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培养“欧洲公民意识”,建立“欧盟公民权”迫切而且必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提升欧洲公民的综合素质,是帮助欧洲民众参与欧盟政治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正如《博洛尼亚宣言》所指出的,“一个知识的欧洲如今已被公认为是社会和人的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因素,巩固和丰富欧洲公民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和教育合作对于发展和巩固稳定的、和平的和民主的社会具有举世公认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考虑到东南欧的状况。”1987年启动的“伊拉斯谟计划”以及2004年启动的新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其宗旨在于促进成员国的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在不同国家学习和教学,以丰富他们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培养欧洲意识。目前,欧洲共有31个国家的3100所大学参与该计划。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数据,2006-2007学年,全欧有近16万学生和2.6万教师利用该计划出国短期研修,其中中欧、东欧和土耳其的人数增长最为明显。这一计划将使欧洲师生,尤其是年轻人在交流和学习中认识到欧洲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欧洲认同的建构。欧盟成员国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是欧盟未来发展的主体,因此建构年轻人的欧洲意识和欧洲公民意识是目前欧盟各国教育的重要举措。
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而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还是一种文化机构。文化创造是高等教育特殊的文化功能,而文化创造的前提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也是高等教育特殊的文化功能。欧盟不仅在博洛尼亚宣言中指出在实现各项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各国文化、语言和国际教育体系的多样性,而且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来促进人员、信息、语言和学术的交流,尤其是学生的流动,以促进文化交流。早在1995年推出的“苏格拉底项目”,其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有效的高等教育提升欧洲公民的精神,鼓励学生学习不同的欧洲语言,促进人们更多的相互了解与尊重。2004年初,欧盟委员会启动的新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通过建立100个跨高校的“欧洲硕士专业点”和提供上万个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式,鼓励欧洲学生的跨国学习以及欧盟内部教师的跨国教学,以加强欧盟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些多形式、多层面的交流和合作,将会使欧洲高等教育区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教育,不仅能够传承交流欧洲文化,而且能够在整合欧洲各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未来欧盟发展的新的文化模式。
2005年4月巴罗佐在日内瓦大学发表演讲时说,目前在欧盟就读的区域外大学生的数量远远低于美国。在欧盟成员国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只占劳动力人口的21%,远低于美国的38%和加拿大的43%,也不如日、韩。他强调,如果不能吸引足够的科研人员,欧盟将无法确保和拓展其在全球科技和创新领域的既有角色。欧盟的调查发现,尽管欧盟高等教育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但旧教育体制已无法适应知识型经济的要求,各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条条框框限制了高校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研究单位与企业界缺乏沟通,拉长了科研成果的应用周期。目前欧盟至少有4000所高校、1700万在校大学生和43.5万名科研人员,但如此庞大的教育和科研队伍,却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欧洲各国亦高度重视博士生层次教育并将其视为“博洛尼亚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起着连接“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的桥梁作用。同时,欧盟要求在教育和培训部门与商界、研究机构、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大力发展合作关系,促进知识三角(教育、研究、创新)的互动,提高欧盟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