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入巴西及遗存述略(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远在16世纪末已传到巴西,至今在巴西仍可找到诸多中国文化遗存以及巴西人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的中国影响。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与巴西之间因澳门作中介而得以沟通。中国文化传入巴西以有形文化即以实物为载体的文化为主。中国无形文化传入巴西与有形文化传入巴西并非同时起步,这种情况与中学西渐欧洲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文化对早期巴西社会的强势影响未能长久延续,这与巴西社会自19世纪中叶起开始明显西化和中国自1840年起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因果关系。
【关键词】 中国文化/中学西渐/巴西/澳门中介
中学西渐,说的是中国文化传至欧洲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历史现象已为中国人所熟知。然而,中国人中知道中华文化如何传到巴西且至今仍有遗存可寻者,为数甚少。提出中国文化对巴西产生影响这一论点的不是中国学者,而是巴西学者。巴西当代伟大思想家、社会学家、东方学家吉尔贝托·弗莱雷(Gilberto Freyre, 1900~1987)远在1936年即指出,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对巴西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甚至提出,"巴西是美洲的中国"这样一个命题。①这一论点已得到巴西中国学家的认同②。巴西现任文化部长吉尔托·吉尔2004年10月11日在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的一次演讲中说,中国上乘而精致的物件,诸如丝绸、刺绣、瓷器和香扇等尚存于巴西,成为当今两国拥有共同点的深厚基础。
近年来,由于中巴关系迅速发展,中国文化传入巴西及对巴西的影响已成为巴西学者研究的课题。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尚未有重要建树。研究中国文化对包括巴西在内的拉丁美洲的传播及在那里发生的影响,应是中国学者提到日程上的任务。本文仅就中国文化传入巴西及当今可寻的遗存、澳门在中国文化传入巴西过程所起的桥梁作用、中国文化缘何未对巴西主流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作简要论述。
一 中国文化传入及遗存列举
物的交流与人的迁徙是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说过:"炮艇和纺织机器是常常带着他们的哲学一起进来的。"③在早期,中国文化向巴西传递主要是通过物的交流而实现的。
(一)农作物的移植
巴西从中国移植的农作物种类虽然不多,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品种。茶为其中之一。1812~1819年间,一批中国内地茶农被葡萄牙殖民者招募经澳门遣往巴西里约热内卢。此前,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建于1811年)已于1812年获得了由澳门寄去的茶种。在当时出版的《巴西游记》一书对中国人在里约热内卢种茶作了肯定性的描述。该书作者于1817年写道,在里约热内卢植物园中有600株中国茶树。来到巴西的中国茶农"不是那些因生活贫困而背井离乡流落到爪哇及邻近岛屿像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利西亚人那样找工作的沿海居民,而是来自中国内地种茶经验丰富"的人。④文献记载,1808~1812年间任巴西外交大臣的D。罗德里格·德索萨·科蒂尼奥·利尼亚雷斯伯爵,是他制订了将熟知种茶的中国垦殖农引进巴西的方案。上述情况为巴西森林协会于1994年在该国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予以证实。至今矗立在里约热内卢巴西蒂茹卡国家森林公园的著名的中国亭,是19世纪初中国侨民先驱者在巴西生活和劳动的象征。中国人在巴西种茶获得一定成效,但巴西终未成为一个主要产茶国。其中原因虽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极力反对巴西种茶。英国人不允许在其茶叶国际贸易垄断中出现竞争对手。英国人认为,同先前巴西发展蔗糖生产并成功将其销往领地以外一样,巴西如果发展茶叶生产,有可能使上述情况重演。因此,英国王室极力进行扼制。⑤巴西引进华人种茶的意图虽然没有完全实现,然而中国文化却因中国茶农的进入,以及种茶技术和饮茶方式的展示而传入巴西。放弃种茶营生、定居在巴西的中国人,多数以商贩为生。中国人从事职业范围的扩大,扩大了他们在巴西的活动范围,因而也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巴西的传播和影响。
在传到巴西的作物中,我们还应该提到大豆。具有权威性的巴西《拉胡斯文化辞典》认定,大豆原产于中国。⑥虽然大豆是如何传入巴西的至今尚未有定论,但是巴西学术权威对大豆原产地的认定,表明巴西的大豆不是直接就是间接由中国引进的。1882年,巴西在巴伊亚地区开始种植大豆。通过澳门而形成的中巴货物贸易网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中国大豆传入巴西的渠道。在已形成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中,"巴西、葡萄牙和欧洲的产品贩运至印度和中国;印度的产品被贩卖至中国;中国的产品被贩至巴西和欧洲"⑦。巴伊亚在历史上是东西方船只在巴西的停泊地和东西方货物的集散地。看来,巴西的大豆种植首先始于巴伊亚地区,这绝非偶然。可以推测,中国大豆种子很可能是通过巴伊亚(萨尔瓦多)而进入巴西的。
巴西的巴伊亚地区属热带气候,该地不适宜大豆种植。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巴西的大豆种植并未形成规模,与此不无关系。20世纪70年代之后,巴西的大豆种植得以振兴。种植地域由南方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现在亚马孙地区也成为大豆的重要产区。目前,巴西已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大豆生产国。大豆种植和出口改变了巴西农业的种植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也使人口的地理分布发生了变化。然而,以豆腐和豆浆为代表的中国大豆饮食文化时至目前在巴西却未形成。在巴西人的日常饮食中未有豆腐,因而也未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可以准确地表达豆腐的概念。这可能与巴西民族以肉食为主的习惯密切相关。
(二)器物的传递
已有充分的资料显示,"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巴西就已有超乎寻常估计的中国产品,包括各种质地的布品(普通丝绸、南京丝、手帕、被服、衣褂、缎质床单、南京棉布等)、纸画和绢画、扇、女士饰物、漆盒、普通陶器、陶罐、瓷器、家私(家具)、艺术品、烟花等。"⑧19世纪末,赴北京谈判的巴西代表团成员中的一位曾说,广州的家具与他里约热内卢家中的家具几乎没什么两样。他认为,他家的家具具有"殖民地"特征,是"我们的祖辈从澳门带来的"⑨。以下列举由中国传至巴西的几种物品。
1。水磨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水磨。16世纪初葡萄牙人将其带到欧洲。在巴西殖民时代初期,葡萄牙殖民者布拉斯·库巴斯(Bras Cubas,?~1592或1597)将它带到巴西。布拉斯曾在亚洲生活过。他于16世纪30年代参加了由马丁·阿丰索·德索萨所率领的葡萄牙向巴西殖民的远征队。在桑托斯建城之前,布拉斯于该地建了一个庄园。根据当时的条件,布拉斯有可能在其庄园中首先使用中国磨。巴西历史学家弗朗西斯科·阿道夫·德瓦尔雅热甚至认为,葡语manjolo(水磨)一词源于汉语"磨"⑩。引进中国器物,在巴西殖民地时期已成为时兴。
2。瓷器 阿拉伯航海家于公元9世纪将中国瓷器引进近东。1502年葡萄牙人带回欧洲第一批瓷器花瓶(11)。瓷器不仅是传入巴西最早的中国产品,而且也是进入巴西最多的中国产品。据专家考证,大约在16世纪末,中国瓷器就进入了巴西。(12)当时在巴伊亚、伯南布哥和圣保罗等地都出现了中国瓷器。1827年11月10日《商业日报》曾发布一则广告,说中国南京和广东的蓝色碗已到巴西(13)。那时在殖民地社会上层圈子里,使用中国产品已成为一种时尚,"中国瓷器对于显示巴西贵族餐桌上的豪华是不可或缺的。"(14)到18世纪末,由于受到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的刺激,有人开始在里约热内卢生产粗瓷和模仿生产中国漆。
3。纺织品、服饰 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诺斯在论述西属殖民地西班牙化进程时指出,服装式样也体现文化的内涵。他指出,"许多服装也是西班牙的,其中包括男人用的宽沿帽、妇女用的棉布遮头物--薄头纱、头巾或装饰用的毛巾等。"(15)服饰可以改变和表现出文化特征。到19世纪末,中国的纺织物和服装至少在巴西某些地方已相当流行,"印有黄色和红色龙图案的典型男童内衣或印花布和服,为孩子们通常所穿用。"(16)当时在巴西,一般上层人士所穿的如果不是从东方进口的衣服,就是用从东方进口的衣料在当地制作的衣服。法官穿的黑袍附有中国式样的刺绣。弗莱雷认为,为法官进口大袍这种做法,说明两个不同的社会与文化制度之间,即巴西与东方之间具有深厚的亲和力。东方主要由中国和印度所代表(17)。1830年,在里约热内卢海关街的商店里,人们可以买到中国的丝质大披肩、刺绣头巾,以及印度的餐巾等装饰、床上和餐厅用品。这些商品成箱或散装地从中国运来。在15和16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中,葡萄牙居于领先地位。由于葡萄牙人将东方产品带回欧洲,则使葡属巴西的贵族便较早得以见识。伯南布哥沿海和巴伊亚万圣湾地区的巴西贵族得以立刻享用在欧洲只有皇室在16世纪才认识的东方产品,诸如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扇子、用作餐具的瓷器、床单、茶具和太阳帽等。
(三)艺术品的传入
瓷器进入巴西不但是作为一种器物,而且因为其蕴藏着东方文化的内涵而作为一种艺术品。1722年6月"天使皇后"号在驶往欧洲途中欲停靠里约热内卢港因起火而沉没于瓜纳巴拉湾。船上载有康熙皇帝赠送给格肋孟十一世和葡萄牙国王唐·若昂五世的礼品,其中包括数百箱康熙朝时期瓷器。巴西海军文化与历史遗产研究所现已勘察并确定出沉船的位置--距桑多斯·杜蒙特机场和费斯卡尔岛不远的海域,该单位拟组织打捞这艘沉船。(18)中国瓷器进入巴西之后,不论是作为器物还是艺术品,均得到较快推广。在一些贵族家庭的财物清单中,人们至今可以找到有关中国瓷器拥有的记录。在当时的巴西市场上,中国瓷盘价格约是欧洲瓷盘的4~12倍。(19)到20世纪的时候,巴西的普通居民使用中国瓷器并不罕见。在20世纪20年代,"在萨尔瓦多,如果你路过一个工地,中午的时候,你可以看到石匠和其他工人正在用中国盘子吃午饭。"(20)
在巴西学术界一个流行的看法认为,从巴西殖民地时期至19世纪初,随着中国商品进入巴西,毫无疑问,中国绘画也传入了巴西。一个当时的旅行者在其记载中说,18世纪初,在伯南布哥的士宦家中,他亲眼见过中国绘画。不仅如此,中国艺术家可能到过巴西并在那里作画。里约热内卢一位收藏家所收藏的《瓜纳巴拉湾风光》这幅描写里约热内卢景致的作品,即出自中国画家之手。这位画家叫宋呱(Sun Qua),广东人,1830~1870年间先后在广州从事专业绘画。根据他所作的巴西风景画,"有些巴西作者甚至认为他在19世纪最初几十年可能在巴西呆过(21)。然而,具有中国风格的绘画在巴西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具有宗教色彩的绘画。因此,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艺术家在18世纪有可能在那里亲自作画。这些具有东方中国影响的绘画,正如其名称所表示的,毫无疑问,是由来自于印度和中国的葡萄牙殖民地商站的艺术家和工匠所为。在这一时期的许多教堂和纪念性建筑物中,人们能够在绘画中看到一些人物及其着装具有印度或中国特征"(22)。巴西学者弗朗西斯科·维德拉·佩雷斯教授1982年12月6日在《澳门日报》发表文章,介绍了中国艺术在巴西的遗存。"分散在巴西各地的著名'历史城市'中,保存着一些具有中国特点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中国艺术家来到这里亲自创作的吗?巴西专家更偏向如下说法,即这些艺术品是在澳门定做的,或者就在巴西由本地艺术家根据澳门的图片制作的。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中国绘画艺术对巴西的影响,不能不提到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大千在其84岁的生命长河中,其中有17年(1954~1970)生活在巴西,其侨居地是圣保罗州的莫日-达斯克鲁济斯。在那里他与家人为伴,虽然深居简出,但他的画作曾在圣保罗多次展出。1972年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与文化中心曾举办张大千画展,共展出画家在1928~1970年间所作的54幅作品,其中有19幅作于莫日-达斯克鲁济斯。至今在莫日-达斯克鲁济斯和圣保罗仍有张大千的后人在那里居住。与此同时,他的许多大作在巴西被收藏。
(四)建筑风格的影响
前文提到的中国亭,是中国式的工程作品。有人以此推断,中国式的其他工程作品也可能存在于巴西。时至今日,巴西某些建筑物采用尖屋顶,屋檐由翅托支撑,屋顶的瓦涂油彩并以龙或其他虚构动物形状进行装饰,这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对巴西建筑影响的表现。特谢拉教授在其专着《中国在巴西--中国在巴西社会和艺术中的影响、标记、反响和遗存》中,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建筑风格对巴西的影响。一个例子是位于So Roque的一所大房子,它建在石头垒成的平台上,这是中国自远古以来就采用的技术。另一例子是位于圣保罗州的伊纳西奥神甫庄园的一所大房子,其屋檐以狗形象的椽子作支撑,形成类似中国的大屋顶建筑。不仅建筑的外观、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均存在某些中国影响,而且在建筑物,特别是教堂的内部装饰方面存在"建筑式样类似于中国的风格"。
(五)习俗与生活方式的传入
随着以器物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传入巴西,中国的习惯和风俗以及健身方法和处世哲学也进入了巴西,在这方面,"中国对巴西产生了重要影响力"(23)。我们尚不知中国武术何时传入巴西,但它在巴西已相当普及。据一位在巴西传授中国武术的华人陈国伟先生估计,他在巴西生活的43年中,已向6万多巴西人传授了武术这门中国功夫。他认为若把他的弟子的学徒计算在内,那么目前巴西有近50万人会中国功夫。此外,估计巴西以中国太极拳健身的人数超过练中国功夫的人数,因为这项体育健身活动会得到更广泛年龄层人的欢迎。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诸如《论语》《易经》《孙子兵法》等,以及"风水"之说在巴西已得到广泛传播。在知识分子中,以"易经"之道和根据"风水"行事者为数不少。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更热衷于研究"风水"。在香港出版的这类英文著作在巴西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