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的三个基本命题(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的三个基本命题(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的三个基本命题。三个基本命题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产物,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继承、丰富和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思想。

  [关键词]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认识和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所坚持的三个基本命题――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在和平环境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经过艰辛探索,中国终于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明确地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思想。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新中国建设争取和平的环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并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世界宣示:“我们坚决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平竞赛,各国内部的事务由本国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我们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样大家知道的五项原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原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一套完整的国家行为规范,它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正如其名称一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是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第一,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既为我们争取和平、促进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我们争取和平、促进发展提出了任务。第三,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第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着世界和平,争取和平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五,奉行不结盟的政策,有利于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和国际局势的稳定。第六,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第七,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着眼于自身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又注意策略的灵活性。这些重要思想,使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准确定位、善于自处,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中国动力。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思想:第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反映了各国人民的愿望,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把二者统一起来确定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第二,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第三,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新时期的中国外交,首先着眼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时代前进方向、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愿望。第四,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党和政府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些重要思想,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现实的客观要求,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与决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快速发展的中国,撬动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传统板块,国际社会在给予广泛赞誉的同时也不时出现“中国威胁论”的声音,需要我们党更加明确地阐述自己的战略主张。面对新形势的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2004年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命题。2005年胡锦涛在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全面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时代内涵。“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平的发展,就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开放的发展,就是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开放市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合作的发展,就是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2]同年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以政府文告的形式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坚持这条道路的必然性、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大大提高了中国未来走向的透明度。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按照这次大会的要求,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我们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我们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作出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必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过去30年,中国裁军170多万。近年来,中国国防开支虽有增加,但无论就绝对值还是就相对值来说,不仅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较之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较低的。拿2005年的军费来说,美、英、日、法分别是4017亿美元、488亿美元、453亿美元和365亿美元,中国则是302亿美元;所占GDP比重,美、英、法分别为3.6%、2.5%和1.98%,中国则为1.36%;所占财政开支比重,美、法、德分别是17.8%、11.4%和9.25%,中国则是7.43%。这些数字足以表明,中国无兴趣也无能力搞什么军备竞赛。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很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在对外关系中,中国人主张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主张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文化传统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对此,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给予了深刻分析。60年来,尽管地区动荡不断、局部冲突时有发生,但各国更加重视对话合作,更加重视谈判解决争端,通过联合国预防和制止武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尽管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尚未实现,但对话交流、和睦相处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尽管世界发展还很不平衡、贫穷和饥饿仍在不少国家肆虐,但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减少贫困、促进发展的目标,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日益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就是既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战略是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我们党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升华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把平等互利作为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和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准则。党的十二大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四大强调,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愿意不断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科技合作,加强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这些论述,已经蕴含着互利共赢的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互利共赢的思想。2004年11月,胡锦涛在巴西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共创中拉友好新局面》的演讲,提出经济上优势互补、成为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的中拉关系发展目标。2005年4月,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就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表意见,强调经济上亚非国家要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互利共赢作为开放战略提了出来。胡锦涛在这次全会上讲话指出,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使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国内改革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利用外部条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