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和谐社会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实践的统一,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是当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追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完善的社会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体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 社会;和谐;价值理念;价值诉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同时又是必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社会目标。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爱”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礼记》的《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所提示的和谐社会,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一个伟大理想追求。和谐社会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之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一个社会构成要素极为和谐的社会。胡锦涛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态势的正确认识,对中国共产党人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作了概述,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六个基本特征,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价值作为表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概念,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是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及其意义的评价。价值既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观念,更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它决定人的生活和行为态度。当价值存在通过人的理性把握而转化为观念时,就会以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并入社会系统的运行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功能,成为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而当一种价值观念成为一个时代整个社会一种行为准则时,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社会向前发展。和谐社会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价值创造、激励价值追求、确立更高价值目标的社会,是一个实现人的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价值型社会。
人创造价值的目的是为满足人的利益需求,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人的利益需求与人的价值创造的这种一致性,决定了人的价值追求具有动力的性质,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之源。价值追求是人的自觉本性,人们对价值的追求的热情越强烈,它所体现出来的能量也就越大。一旦大多数人的这种价值追求逐渐趋于一致时,就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社会正是在共同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实现和谐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一种多元的利益追求,必然存在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只要这种多元化的利益追求的格局没有改变,社会矛盾就将继续存在,而且处理不好可能激化。创建和谐社会,在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关键还是要转变人的价值观念,坚定正确的价值信念,鼓励对正确价值的追求,并且通过对正确价值的追求来获得利益需求满足的方式来处理和协调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
那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或者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是什么呢?针对复杂的价值选择,建立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当判别价值的标准清晰明了,人们才会自觉作出合理的抉择。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和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各个方面,由人的行为或态度体现出来。因此,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要符合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确立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要遵循时代性、社会性、道德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求真务实,扬善弃恶,彻底剔除那些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又违背社会道德的价值准则和不健康的有害的价值取向,自觉选择那些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优秀文化品质、充分展示和谐风采的价值取向,使其价值目标能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各阶层、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层次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追求
执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稳定。这里所说的稳定是指社会治安、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还包括区域和国际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是任何时期广大群众最基本的渴求,也是执政党或统治者所必须给予他的人民最基本的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明确,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经济上的发展,安定有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社会都至关重要。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仅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壮大经济实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和巩固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稳定压倒一切”和“维护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统筹协调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及时指导、协调维护稳定工作,正确处理和应对复杂的社会局面,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大局的执政能力,特别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扎实推进平安城区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真正做到保一方平安,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