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前人先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是依据新世纪新阶段国情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新阶段国情 战略抉择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前人先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首先是被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然后才由抽象的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形成和谐社会的经世之用思想。
  古代哲学范畴,“和”被认为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的本质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协和一体。
  早在西周末年,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
  孔子“和”的理念提出在时间上要晚得多,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和”理念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关于“和”的价值,最经典的语句就是“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是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来的,这是说和谐是天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在进入社会生活层面后,“和”就由抽象的哲学范畴变成了和谐社会的理想。可以说,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从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说法,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体现了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
  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也有深厚的思想根源。西方的和谐概念源于哲学。自古希腊时期以后,和谐思想源远流长。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明确地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如社会领域就产生了和谐社会的理想。柏拉图提出“公正即和谐”的观点和“理想国”构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提出了新的无产阶级的和谐社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