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促进图书馆事业和谐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一)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促进图书馆事业和谐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一)

详细内容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的委托,我谨向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1、基本概况

第六届理事会产生于2001年9月,迄今已近4年。
过去的4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全面实施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社会信息化水平与日俱增,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作为文化与知识承传的重要社会载体,我国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在不断提高和扩大。
过去的4年是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百年纪念时期。20世纪初,公共图书馆在中国的兴起揭开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序幕;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变化之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又翻开了新世纪的华章。历史的回顾、人物的纪念、学术的传承、事业的弘扬,洋溢着中国图书馆人的精神与梦想。
过去的4年是我国开始全面协调发展的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图书馆职业道德、图书馆权利已经成为社会和图书馆界共同关心的主题,图书馆已经成为缩小社会差距,均衡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因素。
过去的4年是我国开始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时期。2005年,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新的繁荣发展图书馆学时期已经到来。
新世纪、新气象、新局面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和新发展。六届理事会在全面实施学会《“十五”期间工作规划》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始终保持学会在领导和协调行业发展中的先进性;以社会的科学文化需求和广大会员利益为出发点,以深化改革和求新突破为动力,全面开展学会各项工作,努力使学会成为学术活动的主渠道,成为科普教育的主力军和行业对外交流的主代表,成为全国会员和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之家。4年来,在中国科协、 文化部以及挂靠单位国家图书馆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第六届理事会集思广益、勇于突破、大胆尝试,团结、动员和组织广大会员和图书馆工作者,积极开展学会各方面的工作,为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科发展,为推进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和普及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1 学术研究
学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学术研究促进事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相继举办了各类学术研讨会50次,其中包括3次大型的学术年会、两届青年学术论坛,以及其他由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40余次各类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在这些学术活动中有不少创新之举,例如首次举办的青年学术论坛,首次跨行业、跨学科与其他学会联合开办的研讨会等。这些学术研讨会丰富了学会学术活动的形式,扩大了学术交流的层次,拓展了学术交流的范围,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了学科发展。
  1.2 编辑出版
学会鼓励和支持新思想、新成果的出版和推广,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和出版了一系列的图书馆学术精品,累计出版各类图书馆学著作61种,其中包括10部纪念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的学术著作,11部专门收录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信息管理文库著作,2部中国图书馆年鉴,15部专门为提高图书馆员业务水平而编写的图书馆岗位培训教材,此外还有《中国图书馆学报》、工作通讯、文献资源共享简报等其他出版物。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会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多年来注重刊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意义的文章,在专业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4年又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国家核心期刊,且在17种被定为国家核心期刊的图书情报学刊物中,总评分居第1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学期刊的办刊质量,学会在举办专题研讨会交流图书馆学期刊经验,研究解决办刊业务问题的同时,专门组织和表彰了优秀图书馆学期刊和优秀编辑。通过以评促建,提高了图书馆学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
  1.3 国际学术交流
学会充分发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中介作用,积极开辟新的国际交流渠道,较全面地推进了学会的国际学术交流。一年一度的国际图联年会是全球图书馆界的学术盛会与国际交流平台,为了广大会员更方便、更简捷的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学会每年专门组织会员和图书馆界同行参加国际图联年会。在参会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参选论文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过去的三届年会中,中国图书馆学者共有12篇论文入选国际图联年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图书馆蔡筱青获得2004年度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求知新途奖并入选2005年“IFLA/OCLC青年研究基金项目”,这是该项目设立7年来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青年图书馆员。
在本届理事会期间,我国图书馆界共有20余人当选国际图联相关专业委员会委员。这既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肯定和认同,也扩大了我国在国际图联中的影响。继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蓓欣于1993~1999年担任国际图联执委、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于2001~2005年担任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之后,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又当选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使得中国图书馆学会有10年保持着在国际图联最高决策管理层面的重要位置。
与此同时,学会继续保持着与韩国图书馆协会的友好互访,进一步加强了与德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图书馆学界的学术交流,邀请了一批外国图书馆专家来华访问,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开办学术研讨班,举办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此外,学会还圆满地完成了美国韦棣华基金会的“韦棣华奖学金”评审工作,4年间共有196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获得韦棣华奖学金,累计奖金数额共约34.4万人民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学术交流与互动,学会构建的国际图书馆学术交流平台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厚实。
  1.4 科普活动
学会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承传的重要基地,始终扮演着科学文化普及工作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科普工作生力军的作用。通过与有关政府部门、兄弟学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相互协作,学会举办了多样化的科普教育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书香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初步统计,本届理事会共开展各种科普活动20余次。其中,学会首次独立承担的“全民读书月”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阅读风气,影响深入;“中国文化风”活动逐渐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形成品牌;“科技活动周”活动,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文化和科学观念,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打开信息之门”项目申报成功并出版系列成果,为普及图书馆知识,开展科普研究开辟了新的渠道,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5 教育培训
六届理事会期间,学会注重馆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共举办了27期专业研讨培训班,就业内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共3139人次参加了培训,对提高广大会员和图书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1.6 组织建设
六届理事会期间共召开了6次理事会、11次常务理事会、4次秘书长会议,部署和指导学会各项重要工作的开展,对重大事项和议题进行民主审议和表决。4年间,学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条例,其中包括学会会员管理条例等32个相关条例和决议,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学会的组织运作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与此同时,学会不断加强队伍建设,4年来新发展个人会员4392人,现有个人会员9609名;新发展事业团体会员146个,使事业团体会员总数达到192家;新发展企业团体会员35家,使企业团体会员总数达到75家。在此期间,2002年,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成立,2004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成立,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壮大了队伍实力。2003年,建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个人会员数据库》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学科带头人及科技专家库》,完成了学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工作。此外,本届理事会还开展了一项新的工作,即撰写年度学科发展蓝皮书,以指导和推进学科研究的展开。
  1.7 行业服务
中国图书馆学会充分发挥其服务性和社会性的职能,整合社会资源,为行业争取社会支持和援助。几年来,获得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光盘、期刊和上网期刊阅读卡,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上网检索阅读卡,北京天时图书音像有限公司、北京国都学术书店等捐赠的图书。此外,还接受了全国政协常委、香港《镜报》社社长徐四民先生以及乔羽、鞠萍等名人捐赠的图书以及《父母必读》杂志社捐赠的杂志,分别赠给全国各地的基层图书馆。据统计,近年获得捐赠总价值近500万元。

    2、主要特色

本届理事会以学术研究为中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了如下鲜明的工作特色:
  2.1 学术年会,引领学术潮流
中国图书馆学会自1999年首次尝试举办学术年会以来,迄今已成功地举办了5届学术年会。如果说上届理事会举办学术年会的意义主要在于为我国图书馆事业成功地开创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对外交流窗口的话,那么本届理事会则成功地将学术年会发展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学术发展的指南针、推进器和主旋律。
在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密切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准确把握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紧密围绕时代发展的主题,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主旨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学术年会。从2001年的“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02年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向”和2003 年的“新世纪的图书馆员”; 从2004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到2005年的“以人为本、服务创新”,每一届学术年会的主题都把握着时代发展的脉搏,映射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反映着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诉求,引领着图书馆学研究的方向,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可以说,学术年会的主题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向的指南针和方向标。这种指南针和方向标的作用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26年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学会还通过学术年会和年会前后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掀起了围绕学术年会主题,一浪高过一浪的学术研究热潮,并由此构成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旋律。同样,这种以学术年会引领图书馆学术研究、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26年历史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2.2 百年回顾,弘扬事业精神
围绕着“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这个主题,学会通过多个层面、以多种形式,全面地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沧桑的历程,在全国掀起了一个研究和弘扬图书馆精神的热潮。
2004年年会主旨报告《百年沧桑,世纪华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回顾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历程,总结了“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百年图书馆精神,并提出了“人文精神”、“自由平等权利”、“图书馆职业道德”、“人性化服务”的图书馆发展路向。
在2004年学术年会的“百年图书馆精神”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各抒己见,阐述对百年图书馆精神内涵的理解,理性思考图书馆精神的缺失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阻碍,从现代意义、历史人物、实际工作出发理解和丰富图书馆精神的含义。在“新世纪图书馆员角色”论坛,来自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员从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融理论阐述和实践体验于一体,探讨了图书馆员在新世纪的角色与素养、职责与使命。
与此同时,学会还组织策划了《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等著作,系统地总结和回顾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历史。目前,《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已出版《百年大势》、《百年情怀》、《百年文萃》、《百年建筑》4个分册,从历史、人文、学术研究、建筑文化等多个视角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的历程进行完整而深入的回顾和展示,诠释百年来的中国图书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