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英语教学论文>浅析复合空间理论看听、读、说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内在联系(一)

浅析复合空间理论看听、读、说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内在联系(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 复合空间 听力 阅读 口语
  [论文摘要]当前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行性探讨和实践性研究两个层面,而理论性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借用复合空间理论的分析手段,用心理空间的复合和映射来揭示听、读、说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中的内在联系,以期促进学前儿童英语教育。

  从理论的角度来指导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备受学者关注。Penfield和Roberts(1959)提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应该是10岁之前,儿童在1-10岁这个期间,大脑的可塑性最强,而这种可塑性将随着儿童进入青春期而逐渐消失。Lenneberg(1967)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语言习得比成年人更加容易,尤其是在语音方面。关键期假说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但是这个假说并不十分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或者外语学习,因为实验中除了语音习得被证实确有效果外,语言习得的其他部分都未得到充分的证实。由此。笔者认为仅仅依据关键期假说来指导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语言习得或者语言学习是个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存在内部的运动规律,研究学前儿童英语教育,除了宏观的分析和借鉴国外双语教育的经验之外,教育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规律应该受到重视。如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中,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均衡,只要不超越儿童年龄发展的界限。适当的阅读甚至比单纯的听说训练更为有益于儿童的英语学习。
  
  一、复合空间理论的基本思想
  
  复合空间理论(BlendedSpaceTheory)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在心理空间(mentalspace)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所谓心理空间就是语言使用者建立语言理解的心理表征结构。通过这种心理结构的激活,人们能够构建对某些语言成分的理解。简单地说,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复合空间理论是Fauconnier(1997)提出来的,主要涉及4个心理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space)、输入空间I(inputspaceI)、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Ⅱ)和复合空间(blendedspace)。不同的心理空间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子空间,并且还可以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位置、现实等。Fauconnier(1997)认为,复合空间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建构产生的第三个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partialstructure),并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当输入空间1与2部分地投射到复合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彼此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层创结构就产生了。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与产生过程。正因为如此,整个空间复合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模式。换言之,复合空间并不是两个输入空间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推断等认知活动产生一个新的概念化结构的过程。
  但人们是如何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认知处理的呢?Fauconnier和Turner(1998)认为,人们在构建复合空间时,普遍遵循六条最优化原则:一是整合原则(integrationprinciple),要求新的复合空间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二是拓扑结构原则(topologyprinciple),复合空间里的各种要素必须保持原输入空间里相关要素的特征。三是网络联系原则(webprinciple),不同输入空间里存在的映射关系可以投射到复合空间里,它能使复合空间里的概念内容得到有效延伸。四是意义解构原则(unpackingprinciple),一旦使用者被给予了某一复合空间,他就能通过某类知识的概念结构对其他空间的内容作出推断,以求对复合空间的理解。五是充足理由原则(goodreasonprinciple),凡是进入复合空间里的相关语义成分都必须服从复合空间的目的和功能,与此相背者,不能进入复合空间。六是转喻压缩原则(metonymicprinciple),输入空间的某些成分往往通过转喻等压缩手段进入复合空间,而不必在复合空间里塞入某一输入空间的所有相关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