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英语教学论文>如何实施初中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一)

如何实施初中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一)

详细内容

〔提要〕本文主要从“二语”习得规律,谈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并对学科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认识提出个人见解,进而论证学科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其次,笔者主要英语语言素养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方面入手,提出要从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活动中,去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除了强调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外,还应充分利用媒体,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学科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策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英语学科  素质教育  初中  实施

  素质教育是当前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如何把对素质教育繁多的概念演绎转变为广大教育实践者的切实行动,笔者以为是当务之急。实际上,该话题讨论仍然聚焦在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上。下面,笔者试从对英语学科的习得特征的要求,来说明本学科实施素质教学的必然性。同时,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想法。

  一、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语言虽然可以学得,但更主要地是习得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具有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Chomsky,1957)。首先它揭示了,在不同民族中,虽然语言的表层结构各异,但他们表达的内涵是相通的,所以二语习得是可能的。另外,学习者对二语习得的掌握,实际上反映了其对该语言认知世界方法的掌握,具体表现为对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的等文化信息的了解。其实它是一种知识向能力迁移的过程。同时,它也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和话语结构,母语中已有的这方面的知识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新的交际方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因此,二语习得的方法必然讲究规律和方法。

  由于英语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所以,就其作为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语篇总是涉及各类学科、种种话题,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其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Schemata)。英语学习与学生获取信息和背景知识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

  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就语言本身来讲,主要是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的素质。这也是学校教育中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但是,目前由于大家二语习得认识与规律掌握的不足,且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课堂英语教学往往表现为外在的语言形式的解码,符号系统的学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英语的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去学习、积累、应用英语、丰富情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为五维教学目标,即知识(Knowledge)、能力(skills)、情感(affect)、策略(strategies)和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

  概括地说,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表现为工具性语言学习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还应该包含内隐性语言学习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也就是说,学习外语不能表现仅为学好外语去升学、求职、出国等工具性学习动机,更应该表现为在学习中去了解异国风情的精彩,开拓视野,以及包容文化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幸福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把这两种动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英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它有利于人性思想枷锁的解放,为人的多元价值的实现提供可行的途径之一。

  三、学科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目前,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同时,出现了应试教育状况愈演愈烈的现状,而英语学科的应试教育尤为让人触目动心。具体表现为:英语科成了语言技能机械训练的场所,学习强调死记硬背;课外大量题海,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严重激化;校际校内间的学习竞争不断升级。

  首先,大环境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屡禁不止、长盛不衰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原因一,是历史发展、演变的必然。考试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目前为止最客观、最公正、最有效的评价手段,目前高考制度的有无是教育领域里“法治”或“人治”的分界线。只要在现阶段无法完全取消高考制度,就一定会存在“应试教育”滋生繁荣的土壤。现在就想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是脱离实际,一厢情愿的,注定是行不通的。原因二,不是“素质教育”的错误,而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滞后,与人们对教育需要的高要求的矛盾,造成素质教育推进不力,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布局调整不合理;教师队伍素质的巨大落差,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教师精神压力的过大,学生负担过重,一种急功近利的社会形态在滋生,浮躁心态在蔓延……诸多问题啊。

  多年来,人们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个长期目标。而“应试教育”则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应试能力的培养,急功近利地把目标锁定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个短期需求上,而不在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重心已不再是搞“精英教育”,而是“公民素质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公民素质为主要的教育目的。因此,素质教育的提法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英语作为基础学科,全球公用语言(global language),更加应该深深烙在每个作为全球村的国民的基本素质上。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的、排斥的: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因此,这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欠妥的,它造成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一些困惑与迷惘,使很多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本人认为学科的素质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应该是“应试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目标,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不能把“手段”做为“目标”的对立面,恰好相反,在竞争机制建立后的现代社会,“应试”也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能否把在头脑里已根深蒂固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这一观念暂时抛开,而探讨一下以素质教育为主导,同时兼顾两者的可能性。即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整体性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或者采取另一种提法,即素质教育的范畴应该更大,它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绝对是考场上的佼佼者。在这种结合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过,笔者认为要有效推进学科的素质教育,必须赢得全社会力量的共识与支持。因此,我们仍需要加大素质教育力度的宣传,深入人心,改变实施者与受施者的顽固定势思维。

  四、初中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措施

  改变对学科素质教育的认识,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要实现学科素质教育,必须以科学教学观来引领,把英语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教学,促进人的发展。下面,本人从英语语言素质培养的内容,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1.英语语言素质的培养

  (1)听说素质及培养

  许多教学法理论都以听为主,如“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和“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 。“沉默法”(the Silent Way) 更是强调相当长的一段“沉默”的、只用于听的时间,“其间学习者听的时候有一种安全感,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就没有必要担心被迫要说”( 见布朗, H.D.Brown, 1994:234) 。

  克拉申(S. Krashen, 1987) 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说到,人们习得语言是先注意意义的,而不是先要学好语言结构的。因此,可理解性输入(prehensible input)与学习是关键,我们应设法理解信息,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其次,我们教听力也应输入相当数量( 即i+1),输入多了,自然也就会说(输出)了。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初中的听力教材大多篇幅较短,话题也相对直截了当。所以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热身”(warming-up) ,广泛讨论一些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话题,先说再听,听完后再说,做完规定的练习后,做一些口头作文,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一些辩论。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背景知识的扩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2)读的素质及培养

  读包括朗读和阅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为了阅读。以前,许多人以此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现在的情况虽然不再是这样,但阅读确是重要的目的。还有,在各类考试中,阅读也占了相当的份量,分值比例也高。所以,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

  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因为有人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上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固然与学习方法有关,但多数是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词类、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等等) 、词汇、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初中)和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高中),文化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葛炳芳,1998:37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王初明,1990)。训练上述阅读知识和技能,如有的语篇几乎每段都有一个现成的主题句,细节较有条理,以关联词为主的语篇标记也较容易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