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学校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一)
详细内容
一、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要想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首要因素就是要重视践行者――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保证,他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规划组织、课程教学、教材编制、资源建设、教学评价、总结研究、合作竞争、榜样激励。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准认清自身定位,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崭新角色――终身学习者、学生学习的导师、同事、师生间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和开发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
信息技术课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管理能力,包括对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对学习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指计算机房、教师机器、校园网、电教媒体等基础设施硬件的管理,这是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等,这是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其次,为了提高其他教师和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应具有宣传和组织能力。目前普通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还很低,相当一部分教师现有的信息能力还不足以保证其在现代教学中游刃有余。他们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更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他们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在全校员工中掀起学习之风,组建学习型组织,争取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培养能力为主
计算机的发展是迅速的,软件的更新换代也非常之快,而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则是日积月累和需要下功夫培养的。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应以教授知识为辅、培养能力为主。 信息技术是工具,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应该等同于计算机课,课堂教学绝对不能演变成介绍某一软件技术的讲座。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该侧重的是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学习效率、与他人交流、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创造知识产品,关注的是学生把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知道用技术能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后运用于实践并有切实的成果。因此课本在编排中应多考虑后者,减少软件技术的教授内容,增加形式多样的练习,增加学生合作交流研究的内容,给学生合作创造知识产品的空间、时间,增加学生自我以及协作处理实际问题的内容编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