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中专院校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应用(一)

中专院校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中专院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他们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计算机实际教学过程中显现的更为明显,学生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家里有电脑,有的初中就学过,有的连键盘都没有碰过……这样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 "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这就为计算机教学的分层教学提供了基础。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思考
  
  1、什么是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②分层次 ③ 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些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使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并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1、学生分层
  在新学期的开始,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主要了解他们计算机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他们的测验成绩,我把学生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学习上很努力,电脑知识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