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体育生活化的可行性探析(一)

体育生活化的可行性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体育生活化”,就是指将体育作为个体或家庭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使人们自觉自愿,经常性的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体育生活化”的目的是要使体育回归到生活中去,体育可以通过健身锻炼增进健康,也可以通过丰富余暇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 可行性 生活质量
  
  “体育生活化”的目的是要使体育回归到生活中去,体育可以通过健身锻炼增进健康,也可以通过丰富余暇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运动学习,学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进行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活动,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通过体育交流,改善人际关系,释放压力,起到安全阀的作用,更切合实际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一、“体育生活化”的产生
  
  多年以来,“体育生活化”更多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围绕“体育生活化”开展的相关研究也较为多见,而作为政府开始关注“体育生活化”问题,应当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原国家体委在《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体育生活化,并将其作为体育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意见》并未就“体育生活化”内涵给予明确,其内涵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六转变”中的“个人体育费用从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也就是说当时“体育生活化”主要是从体育消费的层面上提出的,一方面是为了改变人们传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介入方式,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了体育运行机制改革的问题,具有体育供给制度转变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深入发展。实现“体育生活化”亦在政府层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继“全民健身纲要”的深入、体育生活化“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体育生活化”的了解也日趋丰富,众多学者从文化、社会学、体育功能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体育生活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增强,其最新的机制改革作用得以壮大。
  
  二、“体育生活化”的涵义
  
  所谓“体育生活化”,就是指将体育作为个体或家庭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使人们自觉自愿,经常性的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要理解“体育生活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育健身活动经常话是体育生活化的核心
  “体育生活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就是经常性的参与体育活动,在这里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日常的读书看报,看体育电视节目等间接参与而不直接参与体育活动,以及偶尔的参加体育活动并不能说明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二是经常性并不等同于日常性,体育毕竟不同于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它属于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发展是建立在人们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上。从目前我国居民整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体育生活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与现实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要想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内容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体育生活化不仅仅是人们行为的改变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体育生活化倡导的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不仅表现于人们经常性的参与体育活动,同样重要的是要使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对体育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自觉、自愿的参与体育活动,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把体育融进人们生活,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体育生活化也是体育活动场所走近居民(体育健身器材进入家庭)的一个过程,没有便利的健身条件,也谈不上体育生活化的实现。
  3.多元化是体育生活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们实现体育生活化手段多元化,这是由于人们的体育需求多样化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二是体育生活化进程有快有慢,从地区上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比不发达地区、城市比农村实现的进程要快;三是体育生活化水平有高低之分,不同的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有不同,其体育生活环境也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