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资本主义>美国:站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十字路口(一)

美国:站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十字路口(一)

详细内容

美国《挑战》杂志2010年第6期发表了英国著名学者彼得•诺添的文章《美国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彼得•诺添是英国剑桥大学佳奇商学院教授、发展研究委员会主席,近期著作有《十字路口:狂野资本主义的终结》(2009年)。文章认为,进行了30年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现在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美国与中国及穆斯林世界之间发生严重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美国的选择将决定整个人类的结局。作者认为,美国必须学会与儒家以及穆斯林经济模式进行合作,――因为后两者并不在本质意义上反对美国领导世界走向合作与和谐之路。文章内容如下。
  
  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特点是:基于自由市场是开展经济活动的最佳方式的意识信念,经济的自由化程度不断增长。美国以其在华盛顿共识机制中的核心地位领导了这一进程。在经历了30年的“狂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一系列因不受限制的自由市场活动而导致的根本矛盾。人类正面临着达尔文式的物种存亡的挑战。美国与中国及伊斯添世界的互动对于人类所面临的这些矛盾的解决将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互动会以可怕的冲突抑或是以合作为结局,这还是一个未决的问题。
  
  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双刃剑
  
  资本主义机制就是追逐利润的市场竞争,而金融制度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资本主义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时,资本主义竞争的紧张程度已达到新的顶峰。
  这一时期,对商业力量的关注前所未有。并购远非大多以失败告终,相反,大多数的并购都使得并购企业成功提高了其长期竞争地位。几乎在所有行业,都有少数集团公司在各自领域的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位置,对其施加了巨大的影响力。这种“瀑布效应”在广大的供应链范围内引发了快速的产业合并。
  按照主流经济理论的说法,这种合并本应造成资本主义体系的停滞,因为市场寡头联合限制产量,减少对技术进步的投资并提高价格。然而,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不断加剧的垄断竞争。各行各业的企业巨头都在相互竞争,以生产出更优质、更廉价和更耐用的产品。1400家世界顶级企业每年在研发上的支出总额达到5500亿美元,而前100家企业的研发支出又占了总的研发开支的五分之三。换言之,约100家与对手激烈竞争的巨型企业占据了全世界技术进步投资的绝大部分。
  这一时期见证了各国经济通过贸易以及更多的通过跨国企业跨境投资等方式不断深入地融合到一起。它扩大了个体不受外来干扰而掌控自身命运的范同,同时也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神速发展的辅助之下,它见证了一种全球文化的构建。得益于市场增进交往的功能和跨国界的相互信任,上述变动还增进了同家间的和平。对比于非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失败,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取得的进展显得尤其突出。
  但是,为获取利润,人类将自然界视为无穷尽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过度开发。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恐怖前景。对自然界的破坏增加了人类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孤独岁月”的可能性。这引发了诸多关于人类与其所处的周围世界之间关系的疑问:“任何文明是否能够对生命发动一场无情的战争而不会毁灭自己,同时也不失去被称作文明的权利?”,雷切尔•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出了上述疑问。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富国和穷国内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全球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现象都大幅扩大。全球最富有的2%的人口拥有了全世界约50%的财富,而底层的50%的人口却仅占有世界财富的1%。只有少部分人供职于或受益于全球顶级企业的价值链条之中,他们拥有丰厚的收入和优良的工作环境,与那些受雇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和非农业的“非正规部门”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的工作环境和实际收入在过去几个世纪中的改观都相当有限。
  产业竞争极不平衡。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总部位于这些国家的公司占据了《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按销售收入排名)和《金融时报》世界500强企业(按市值排名)的90%以上。全球1400家顶级企业(按研发投入排名)几乎都属于这些国家。目前,所有高收入国家均通过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来促进本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只有通过这样的国家产业政策,并依据21世纪初期的环境和各国特殊国情进行调整,发展中国家的大企业才有可能追赶上那些世界顶级企业。
  美国引领的在金融上的自由市场化,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核心所在。三十年来,在华尔街游说团的大力支持下,华盛顿共识机制不断强迫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其金融系统实行自由化和私有化以便金融领域从自由市场中获益。以高收入国家为基地的巨型金融企业赚取巨额利润的关键在于这些企业有下列行动自由: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扩大举债经营。华盛顿共识的核心观念是对以私有银行为基础的金融市场自行纠错的信心。金融危机打破了这种“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观念,截至2008年底,无可否认的是,危机的基本成因在于市场内部。
  因不受约束的“狂野”资本主义而引发的矛盾已威胁到人类的基本生存。而要解决上述矛盾,人类急需建立全球性的机制来遏制我们自己所创造的不受约束的全球资本主义怪胎。然而,建立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所必需的调节机制要求存在利益分歧的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虽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全球规模的了,但政治却依然主要在国家层面上运行。世界公民控制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机制依然很脆弱。各个国家的影响依然强大,军事力量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一个中心要素。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以和平方式发展了三十年之后,依然存在这样一个奇特的悖论:美国的军费高达20亿美元/天,并且储备有超过5000件在役或有效的核武器,其中,2000件处于临战状态,随时准备在接到警报之后的15分钟之内予以使用。探索一条前进之路
  
  冲突还是合作?
  
  在21世纪的黎明来临之际,即使美国国力的鼎盛时期已过,美国仍然是全球政治经济的中心。全球体系全面危机背后的自由市场政策是华盛顿共识的产物。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的社会达尔文政策已经在美国国内及美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引发了诸多矛盾。
  自萨缪尔•亨廷顿关于该话题的名著问世之后,一些美国人接受了他的理念,即美国正在与中国和穆斯林世界发生“文明冲突”,而它们各自拥有13亿人口。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还是穆斯林世界都没有敌视资本主义,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致富传统,通过该传统,他们可以在21世纪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贡献。如果美国可以与两者发展一种建设性接触的进化模式,这种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而破坏性的接触则会导致灾难。
  
  美国与中国
  
  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其普世主义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