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诗歌写景
详细内容
第一篇:《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陈震宇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掌握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的方法;
C、规范写景抒情类诗歌的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二、了解写景抒情类诗歌: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三、分析高考试题:
1、(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2、(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四、赏析答题指导
1、赏析步骤: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
(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2、答题步骤:
(1)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5)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什么+抒发什么情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3、语言
景色——意境——感情
4、手法
(1)赏景:角度、顺序、手法、色调
(2)析情: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附: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附: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附: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1.题目识对象2.字面读感觉
3.注释破难点4.作者解背景
5.景物握情感6.意境察心胸
7.首联找特点8.尾句参主旨
9.题干得启示10.原作找根据
五.教材扩展阅读诗词赏析
调笑令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这是本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我们首先从词中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
第二篇:《用SPSS软件分析唐朝历史变迁中的中的写景状物诗(内容分析)》唐朝历史变迁中
的写景状物诗
——对《全唐诗》书籍的内容分析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207****
唐朝历史变迁中的写景状物诗——对《全唐诗》书籍的内容分析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唐朝的写景状物诗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分析的
对象选取自现如今对唐诗的研究仍有较大意义的《全唐诗》。但由于《全唐诗》
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庞大,所以,在人工排除仅留下写景状物诗之后,随机选出了
35首诗进行简单的研究与分析。初步展示出唐朝诗人对修辞手法与描写手法的
运用,以及唐朝的变迁对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创作地点的变化之间的微
妙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唐朝历史的变迁对唐朝诗人,及所创诗歌所产
生的某些影响。
一、引言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
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
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写景状物诗在诗歌中占据极大比例。无论小桥流水还是大浪淘沙,无
论是岁寒不凋的松柏还是化作春泥仍护花的落红都是天生的哲理素材,诗人亲临自然,融入
景物,必定对自然、人世产生由衷的感触,而唐代又是一个多彩的、激情的、适宜抒情的时
代,从初唐的一切崭新,心怀大志,到盛唐的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到中唐的政治腐败,国
势衰微,最再到晚唐的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可见唐朝,是一个多面的朝代,更适合
各种情感的发泄。以上是我以唐代写景状物诗为切入点的原因。
诗歌的创作与文章的创作一样,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与描写手法。单一的叙述哪种手法
或哪些手法在唐朝被广为实用并无说服力,因此还需要从实物入手,选取对象得出数据,再
进行分析与研究。诗歌的研究讲究的是“眼前景”和“心中情”两个方面,而在不同的社会
时代环境下,诗人所处的创作地点是不同的,所看到的景象及所产生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所
以在本文中,笔者所要探讨和回答的主要问题包括:在唐诗中哪个或哪些修辞手法运用的最
多?哪个或哪些描写手法运用的最多?在唐朝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诗人多是抒发怎样的{长篇诗歌写景}.
情感?在唐朝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诗人的创作地点有哪些变换?以及从诗人感情的变换
和创作地点的转换上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有关于唐朝历史变迁的知识?
二、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在众多的可参考的资料中,笔者之所以选定了《全唐诗》
作为研究对象的来源,主要是考虑如下两个方面: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全唐诗》,至四十四年(1705
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同年五月,由曹
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俞梅等十人。
由政府主张,众人努力之下完成的《全唐诗》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
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收录的诗歌远远超出了现如今同样影响深远的《唐诗三百
首》,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能更有舒服力,更为全面。
二、《全唐诗》的编汇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两书搜集的资料极其广泛。《全唐诗》虽删繁就简,将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但在两书中仍可
以一一找寻,对于研究唐诗的创作地点与年代有极大的帮助。
根据研究目的,笔者对要研究的每一首写景状物诗都依据下列八项指标进行了分类与编码。这八项指标是:
⑴题目
⑵出处(以卷XX——XX的形式给出)
⑶作者
⑷修辞手法(分为比喻,拟人,扩张,化用,寄寓,类比,设问,对比,其他。共九类)
⑸描写方法(分为白描,衬托,叠字,用典,象征,动静结合。共六类)
⑹诗人写出的最主要情感(分为开心舒畅,意气风发;黯然神伤,迷茫失措;壮志难酬;怀古伤今,忧国忧民;别友伤怀,思乡思故人;其他。共六类)
⑺诗人创作于何地(分为山水,城镇,乡野,边塞,其他。共五类)
⑻该诗创作于何时(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共四类)
首先针对于前三个指标,前三个指标以文字叙述为主,仅是备注了所要研究的唐诗的简单信息,故并不参与到研究与分析中。其次笔者在此区分一下指标⑺中,“山水”与“乡野”的区别。“山水”一般是诗人已明确的在诗中指出是某山,某江,某河,某湖等,多是诗人游历在外,更侧重于观赏性的,而“乡野”则是与“城镇”相对应的一种生活坏境,更侧重于生活性的。最后摘录一下对唐朝四个时代的划分(信息参考自中国国学网):(一)初唐(618—713)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
(二)盛唐(713—766)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
(三)中唐(766—836)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
(四)晚唐(836—907)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
其次是对象的选取。由于《全唐诗》收诗共49403首,,作者共2873人,所包含的数目过于庞大。所以笔者在人工排除仅留下写景状物诗之后,随机选出了35首诗进行简单的研究与分析。由于不能使用SPSS软件对文字进行分析,先现将35首诗的简单信息(包括题目,作者,出处)按顺序摘录如下,以供此后对信息的考察与核对:
《关山月》卢照邻,卷41——10《梅花落》杨炯,卷50——10
《战南城》杨炯,卷50——13《山亭夜宴》王维,卷55——4
《秋蝉》骆宾王,卷78——44《度荆门望楚》陈子昂,卷81——4《山居秋暝》王维,卷126——59《黄鹤楼》崔颢。卷130——31
《太湖秋夕》王昌龄,卷141——17《江中对月》刘长卿,卷147——22《岁暮海上作》孟浩然,卷159——51《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卷160——29《峨眉山月歌》李白,卷167——5《渡荆门送别》李白,卷174——27《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卷180——17《雨夜感怀》韦应物,卷191——14
《望岳》杜甫,卷216——5《春望》杜甫,卷224——63
《枫桥夜泊》张继,卷242——36《野田行》李益,卷282——42
《晚菊》韩愈,卷339——14《秋江早发》刘禹锡,卷365——3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卷436——64《湖亭望水》白居易,卷439——22
《海棠》李绅,卷481——37《夜雨》张祜,卷510——6
《泊秦淮》杜牧,卷523——19《锦瑟》李商隐,539——1
《南湖》温庭筠,卷578——14《日暮江上》许棠,卷603——10
《隋堤柳》翁承赞,卷703——29《惜花》李建勋,卷739——11
《秋日送别》朱晦,卷777——13《松》无可,卷813——36《江上秋志》尚志,卷850——6
最后指出此次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是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主要是对自变量(唐朝的不同时期)与因变量(诗人在诗中写出的最主要情感和诗的创作地点)进行交互分类统计和卡方检验,同时统计了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最后根据所得的多方面结果对唐诗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创作地点四大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所有工作均由笔者一人独立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是研究诗词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环。但由于唐诗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并不具有近现代新兴起的许多修辞手法,且唐诗多言简意赅,许多含义与手法的使用仍有较大争议,所以,在修辞手法上笔者仅研究在唐诗中使用次数较多,使用的较为明显的修辞手法。
且不提。首先排在最前的是对比,结果可想而知,对于唐诗多律诗绝句,对仗工整。在字数相对的同时,事物也多自然而然的一一对应。且运用对比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排在第二位的是夸张,这是由于诗歌字数的原因。唐诗字数较少,在尽可能少的字数内表达最强烈的情感,夸张无疑是最好的修辞手法。它可以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还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有一石二鸟的作用,适合于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唐诗中十分常见的修辞手法。
排在第三位的是化用。经笔者分析这是由于时代的特性而产生的。唐朝时的科举主要是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唐高宗以前尤其重视明经,明经就要求文人熟读经书,进士科则要求诗人可以活学活用。在科举制的推动下,唐朝诗人将化用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当的化用,既增加了文采,又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达到浑然天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剩下排名较靠后的修辞手法我们就暂且不分析了。
描写手法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具体状态出来,是研究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由于描写手法种类繁多,所以与修辞手法类似,笔者仅对诗中运用次数较多且运用的较为明显的描写手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第三篇:《细品诗歌情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