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后反思
详细内容
篇一:《《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充满了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第一篇就是鲁迅先生的《社戏》。这篇文章并不艰涩,寓意也不是很深刻,语言充满了童年的活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湘西特有的水乡美景图,读来令人陶醉。
单元导读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为此,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这样一个总体性的学习方法和目标,“理解课文”成为了我确定的首要教学目标,其次便是“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而教学方法则以教师的讲授、启发为主,进而引导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经过两天的准备,我设计了以下方案(只择其要):
一、教案设计
预习要求:
熟悉课文,掌握“归省”、“行辈”、“不惮”、“撺掇”、“委实”、“凫水”、“依稀”等词语。
教学要求:
感受课文中刻意经营的气氛,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浪漫情怀;以问题促理解,要注意问题的切入点;
在课堂上教师着意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重难点:为什么“我”直到现在还怀念那场戏?
课堂导入: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你的童年生活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呢?为什么你会觉得它难忘呢?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童年生活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喜悦,也有遗憾。但是当你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充满了向往和美好,将这段远去的岁月编织成一个美丽的梦。凡人一样,伟人也一样。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绍兴,走进鲁迅,走进社戏,去感受那一份美好的回忆吧!
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情节。
2、点拨:结尾强调了什么?
3、思考问题:那场普通的社戏,为什么令作者难以忘怀呢?
4、梳理文章结构(兼板书设计)
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
优待盼偷豆山水好
乐土悠闲惜一波三折乐土
朋友急送豆人情深
活动
月下行船月下归航
5、问题设计
(1)、“乐”在那里?有没有不乐的事情?
(2)、白天“我”做了什么事情?
(3)、“我”起先为什么不能去看戏?
(4)、“我”获准去看戏时,有什么样的心情?
(5)、看戏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何?
(6)、“偷”罗汉豆事件在看戏归途中起了什么作用?
(7)、“我”到底在怀念什么?
(8)、乐土与理想世界有什么联系?
巩固扩展:
处理课后习题一、二。
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童年时看童年与成人时看童年是截然不同的。
布置作业。
二、过程描述
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七年级(一)班教室,后面坐着教研组成员和校领导,虽然心里多少有点紧张,但还是镇定下来。
师: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你的童年生活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呢?为什么你会觉得它难忘呢?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马上有七八个学生举手,看来学生对这个话题还是比较敢说的,尽管有听课领导在,但学生还是尽力配合。)
生:我小时侯去钓虾,结果掉在水里„„
生:我非常喜欢邻居家的花,就偷偷地摘了一朵„„
生:小时侯第一次抄作业,结果被发现了„„
„„
„„
三、教学回馈
听课老师评价:
(1)、没有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没有注重朗读,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2)、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沉闷,不相信学生的能力,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3)、把答案简单地塞给了学生,而没有体现“教”的过程。
(4)、内容杂乱,不易掌握,看似全讲到了,实则什么重点也没有。
(5)、问题设计的不够巧妙,切入点把握的不够,学生不能就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只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
(6)、缺乏技巧,课堂艺术性不高,教学思路单一、失去了活力。
(7)、对教材的钻研浅尝辄止,对中心问题把握不够。
(8)、学生手头有教学用书,容易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回馈:
(1)、好象教师换了一个人一样,跟以前的风格不同,学生感到不适应。
(2)、教师越是想调节气氛,学生越是不敢活跃。
(3)、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是没什么感觉。对社戏之美的感悟更无从说起。
(4)、开头的问题太难了,学生生怕说错,影响了课堂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
痛定思痛,在当天晚上我作了反思:为什么会出现满盘皆输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灵动的,学习是能动的,所以教师教学模式绝不能是单一、固定、僵化的。教师只应该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学智慧的归纳者,教育情境的诱发者,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教学流向的引导者。教师的主角意识越明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越被动。教师要善于抛砖引玉,而不
要越俎代庖。教师越是要把学生往自己预定的思路上引,就越是忽视了课堂的随机性。尤其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心态一定要端正,不要老想着教师唱主角,否则只能是“独角戏”。
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必须要通过学生之口体现出来。教的结果诚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的过程。课堂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切入点小、挖掘度深,而不应该是简单的“是”或“不是”。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梯度,先易后难,所谓渐入佳境就是这个道理。最大的忌讳是“开门设虎”,一开始就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社戏之美,不在戏本身,而在于看戏的情境,看戏的一种生活体验,对童年生活的梦幻性的回忆。文章中写到了许多与戏无关的人和事,看似闲笔,实质上正是文章充满理想之美的体现。闲人闲事是文章的前期情绪积累,到最后喷薄而出,通过看戏、偷豆等事例沉积下来。至于文章中两处写景,实在是景由心生,美景美情相得益彰。故文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分析“我”的遇到的人和事,还给他们以生活的色彩,将文章内容立体化。
《社戏》中的主人公,其实和我们的学生年龄差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一共性,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从而体会到语文不仅仅是枯燥的说教,更是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堂课,并不要求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要把思考、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为了给自己戴上新课标的帽子,强制地要求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真正的讨论是学生自觉的流露。在教学内容上给学生留一点余地,不要剥夺了学生求知的空间。
一堂课,必须解决一个中心任务,这个中心任务的解决必须对学生解决以此相关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五、对比教学
鉴于以上的回馈与反思,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在第二天走进了七年级(二)班的教室。
(以下为择要)
教学要求:
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教师角色定位:
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学智慧的归纳者,教育情境的诱发者,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教学流向的引导者。
(从预习情况看,一班与二班的情况差不多。)
课堂导入:
以“童年的趣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示《社戏》中的很多人物也和在座的同学是同龄人,“同龄人”一词拉近了距离,为课堂分析创造了轻松的环境。
探究学习:
(归纳部分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的梳理)
师:社戏是每个地方都有得看吗?
生:不是,社戏是绍兴的特色。(课文注释中进行了解释)
师:文中写到了三个地点:鲁镇,赵庄,平桥村。那么,“我”在哪儿看的社戏呢?
生:赵庄。{《社戏》课后反思}.
(由此引出对三个地点特点的分析)
鲁镇:最大,规矩多,人有知识,说话讲究艺术,社戏一年几次等。
赵庄:稍大,经济能力比平桥村强,社戏一年一次等。
平桥村:最小,自由,偏僻,待人真诚。
学生明白了“我”在鲁镇受拘束,而在平桥村则比较自由,白天生活枯燥,而晚上的社戏带给“我”精彩。)
师:“我”和谁一起去看戏的?
(由此引出对文章人物的分析){《社戏》课后反思}.
外祖母:疼爱我,直爽等。
母亲:疼爱我,说话讲究艺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八公公:精细,善良,勤劳等。
六一公公:淳朴,善良等。
双喜:富有领袖气质,善于说话,有组织能力等。
阿发:有组织能力,淳朴,有童趣等。
桂生:为人厚道,关心他人等。
(通过人物分析,学生感觉到这些人物好象就生活在他们的身边,富有生命力。还有的学生余兴未尽,把“我”也进行了分析。)
“我”:念过书,不会从事乡间劳动,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等。
师:看戏之前和看戏之后“我”的感觉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出“无聊”“轻松”等词语,并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述说,较好地体会了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师:如果你是“迅哥儿”,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各有侧重,教师进行了归纳)
环境:江南水乡的悠闲,亲情友情的感受,少年冒险的新奇等。
气氛:自由自在的生活,童年游戏的乐土等。
心情:看戏前的苦盼,看戏后的愉悦,犯错偷豆反而受到赞扬的心旷神怡,月下行船的兴奋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理解文章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六、自我评价
教师的指导思想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前堂课,我竭力地想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学生,结果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最终陷入僵局。后堂课,我隐藏于教学过程,看似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却唤醒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觉得有与教师交流的必要,以能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为荣耀,这一点是成功的。
李艳
太山乡一中
2012-6-5{《社戏》课后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案例
单位:太山乡第一初级中学
姓名:李
艳
2012-6-5
篇二:《社戏课后反思》《社戏》课后反思
《社戏》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作品,也是7下语文书里一篇很适合学生学习的文章,内容写的是自己童年的看戏经历,其中有很多学生很感兴趣的情节,比如月下归航时的偷豆、和小伙伴们钓虾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似身临其境,所以对课文也很感兴趣。
一、目标设定
这篇文章我们设置了三个目标:1、品味作者“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中流露出的真纯感情。2、品味语言,赏析小说清新、细腻、优美的景物描写。3、感受农家老人、少年的淳朴善良,学习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目标完成
文章在学习过程中,3个目标都按照要求顺利完成,第一个目标以往在完成的时候,往往会从头分析,一直到最后,到是顺理成章,但是没有什么新意。而这次我们先设置一个主问题:“那夜的戏好看吗?那夜的豆真的那么好吃吗?”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学生开始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戏是否好看,都是否好吃,并找到足以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于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就可以完全理解是或者不是,而且还能理解出为什么戏并不好看,豆并没有那么好吃,而作者却认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第二个目标是让学生先选择了景物描写的段落,而后自己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手法和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能够感受到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第三个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三、点滴闪光点
这堂课学生整体很活跃,很明显学生对文章感兴趣,对设置的问题感兴趣,尤其是在完成第一个目标时,学生针对“那夜的戏好看吗?那夜的豆真的那么好吃吗?”这个问题回答时,有说好看、好吃的,有说不好看不好吃的,双方唇枪舌战,据理力争,由此达到了课堂的一个高潮,从争论中,学生也很明显的找到了答案。这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学生自己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给了学生提示“可以从色彩、气味、动静、修辞等方面来分析”也是学生有了方向,再给足学生时间。而后学生的分析令我都非常惊叹,分析的既透彻又规范,而且积极性特别高,把原来上课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讲解的点都分析到了,而且分析的特别好。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所以在课上的朗读不够,没有能通过朗读让学生去体会感情,其实现在想想,可以通过片段的朗读来进行赏析,比如说到戏好不好看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篇三:《《社戏》教学案例及反思》当公开课遭遇意外时
——《社戏》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
随县尚市镇二中布衣天子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执教的是鲁迅的小说《社戏》。课堂的前半部分进行得可谓顺风顺水,师生配合得不亦乐乎。可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质疑”时,课堂上出现了意外:
师:同学们,你们对本课还有什么疑问?大胆提出来吧,让我们一起探讨。
(这时,一位女生站了起来。)
生1:老师,本文主要是讲述看社戏的经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平桥村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呢?
师:作者写了哪些事情呢?
生1:掘蚯蚓、钓虾、放牛。
师:是呀,为什么要写这些事情呢?
生2:因为这些事情很有趣。
生1:(摇摇头,不赞同)我觉得这些事情并不有趣。
师:(先是一愣,然后迅速调整了一下思路,顺势引导)这些事情到底有没有趣?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男生们在下面突然笑了起来,其中有几个男孩要求举手发言)
生3:老师,我认为她的想法是对的。因为在她眼里看来,掘蚯蚓、钓虾是男孩子的喜好,她从来没做过,所以感觉不到其中的乐趣。
生4:她住在城里,家里没有牛可放,所以她觉得无趣。
(女孩子的脸一下子红了,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看着女孩子,安慰她)你是一个很善于动脑筋的女孩,能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很不错。老师很欣赏你。
师:(话锋一转)我们都知道,迅哥在家里也没有牛可放。同学们,想一想,那时的他,会不会觉得这些事情很有趣呢?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提示学生紧扣文本。)
生5:迅哥长期呆在城市里,对农村的一切事情都感觉很新鲜,他会觉得平桥村的事情有趣。
生6:他厌倦了整天读书的生活,能够跟小伙伴一起,自由自在地游戏,他会觉得比什么都好。
师:可是,这些趣事跟看戏有什么关系呀?
生7:为下文写精彩的社戏作铺垫。
(又一个学生举手要求提问)
生8:老师,我觉得社戏并不好看,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说好看?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8:文章最后一段。
师:你能声情并茂地把这最后一段文字读出来吗?
(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你读得真好,让老师体会到当时那种十分依恋的心情。
(先前提问的女孩要求回答)
生1:老师,我觉得作者的意思是说,戏的内容虽不好看,但看戏的经历却让人难忘。生9:因为那一夜,有月夜行船所看到的优美景色,有当时看戏时的独特感受,有可爱的伙伴一路陪同照顾,更有月下归航的偷豆情节。这一切比看戏本身更重要的经历,会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成为“我”生活中的美丽记忆。
师:这么说,那夜的豆也格外好吃了?(戏与豆同理,进一步巩固)
(生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