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政府
详细内容
篇一:《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五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宽,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已具备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但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一般局限于文字介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道德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圣境。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3.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流程
一、重现圆明园的毁灭画面
1.课前播放还原后的圆明园画面。
请同学们看大屏,欣赏一段美丽的视频。
知道刚才画面为我们展现的是哪里的风光吗?(圆明园)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师小结: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曾经是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圆之圆”。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花费了不可计数
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3、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继续看一段视频,同学们知道这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还是圆明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4.了解毁灭经过。
课前同学们提前预习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是谁毁灭了圆明园?(英法联军)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残暴、野蛮、无耻等。)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闯、搬、掠、毁”这样的行为是什么人做的?(强盗)
我这里有一份真实的资料,记录了当时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
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读了课文第五自然段、听了刚才的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愤怒、仇恨)
(3)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出愤怒,读出仇恨)
二、感受昔日灿烂辉煌
1.理解“不可估量”
圆明园在熊熊烈火中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学生计算)(72小时4320分钟259200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全体静默,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
(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引导学生说出不可估量)
(4)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指名读第1段。
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师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感受昔日辉煌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1)默读2—4段,看一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谁能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政府}.
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体会建筑的宏伟:
①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里有什么建筑呢?读一读第3自然段。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有青铜礼器,有名人书画,有各种奇珍异宝。(板书“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教师总结:圆明园著名的景点就有40处呢。这40处景观也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你想去看看嘛
②出示课件,展现皇家园林“众星拱月”的布局和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再次感受圆明园的宏伟建筑。
③在圆明园内漫步,会是什么感觉?(骄傲、自豪)指名读。圆明园的宏伟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为自己的祖国拥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建筑而感到怎样?(用赞叹、自豪、骄傲的语气指名读、集体读)
篇二:《21圆明园的毁灭教案》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师: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它是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这就是圆明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
二、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出示:布局建筑收藏
(2)(3)(4)
2.质疑
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
2、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
师: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1)默读2—4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重点的词句,体会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不懂的问题标上“?”。
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建筑宏伟,有无数珍贵文物)要求学生用“因为_____,所以圆明园举世闻名。”句式回答。
①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众星拱月”。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园
②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读一读第3自然段。
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师引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
师: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多少个有?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③在圆明园内漫步,会是什么感觉?指名读,读出自己陶醉、自豪的感受---④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配以柔美的音乐,再指名读,齐读
小结:这么美、这么大的园林,真可谓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被他们化为灰烬了。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珍贵文物:
①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4段。②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展示青铜猴首和牛首时,出示文字图片资料:
小结:园中有这么多宝物,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000年5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593余万港币,买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像和青铜牛头像。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附图)
师:我们能想象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有多大吗?无法想象,不可估量!可是这些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还有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2了解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心中的感情读出来。
(3)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残暴、野蛮、无耻等。)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英法联军简直不是人,你们恨他们吗?把你们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齐读第5段。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全体静默,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
(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指名读第1段。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师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四.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1、引读:看哪,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成了一片灰烬,从此圆明园没有了(齐读)也没有了(齐读)没有了(齐读)也没有了(齐读)不仅没有了(齐读)还没有了(齐读)那些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都没有了,那些上自(齐读)没有了,下至(齐读)也没有了。
2、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回扣理解第一自然段
篇三:《五年级语文学习资料圆明园的毁灭资料》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台湾光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台湾自清朝割让日本后又回归中国领土。“光复”字面上,就是“把失去的收回”的意思。
台湾光复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使台湾自清朝割让日本后又回归中国领土之事。“光复”字面上,就是“把失去的收回”的意思;而基于一些原因,台湾人有的认同,也有的不认同“光复台湾”这种说法,改用“终战”来称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后,1945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在台北中山堂举行台湾的对日本的受降典礼。翌年8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命令,明订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简称“光复节”,以为纪念。“台湾光复”一词,自此就被各界大量运用。
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
1997年7月1日零点,在全世界无数目光的聚焦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场内冉冉升起。全体中国人共同欢呼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政府}.
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事,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是国际间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
从此,香港开始了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九龙半岛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也被永久割让。1898年,英国向清廷租借新界99年,租约于1997年7月1日到期。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他还向客人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撒切尔夫人当面称赞这一构想是「天才的创造」。此后,经过多轮谈判,到1984年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时,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设想在回归的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并根据在《中英联合声明》中所作的承诺,制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了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1997年7月1日零点,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当日零时4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与此同时,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
篇四:《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册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政府}.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1、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火烧圆明园的影片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
前置作业: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政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影视课件)。
解说:同学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夺我珍宝,毁我园林。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去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学生说说感受。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写下“圆明园的毁灭。
4、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前置作业。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重点强调的词语: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诗情画意、宏伟、凡是、统统、销毁、侵略等词语。
2.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1)、学生汇报。
(2)教师评价并接学生的回答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政府}.
三.提挈课文头尾,激发情感。
(一)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怎么说?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为什么?
(3)师感情诵读—全体诵读第一段—指名读读,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板书:不可估量)
(二)齐读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大火连烧三天的结果是?(板书:化为灰烬)
(2)什么化为灰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结晶;)(板书;化为灰烬)
(3)课文在“化为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
(4)把积郁在你心中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指导读两遍——抽读:“这样”是怎样?
四、课堂小结。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政府}.
五、作业布置。
1、工整规范地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化为灰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一片灰烬。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曾今辉煌的圆明园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看课件解决“众星拱月”,并从中体会出圆明园的宏大。
小结:圆明园由六代皇帝经营了150年,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这么大的园林,被毁了你说损失大不大?
三、理解感受第三自然段
1、解决“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买卖街”。
2、指导朗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3、引导学生想象:园中还会有哪些美景?
小结:这么美、这么大的园林,真可谓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畅谈、想象园中历史文物、奇珍异宝。
2、小结:园中有这么多宝物,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
五、回读2、3、4自然段(展示课件画面)
师: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博大精深的园林,那里有山、有水、有花得鸟语,有寻常闹市,也有稀世珍宝。下面请一位同学回读2、3、4自然段,让我们一边听一边欣赏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六、课堂延伸。
1、讨论交流: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回想当年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却被那无情的大火吞没了,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学生回答,擦掉黑板上其他板书,留下空白板书。)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用笔写下来吧。(在悲壮的音乐中,学生奋笔疾书)
3.指名读出自己写的话。
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不仅仅是愤恨,更要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抄写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板书设计:
篇五:《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学完了这篇文章《圆明园的毁灭》,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圆明园不仅美丽,而且聚集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举世闻名的当时最大博物馆、艺术馆。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查阅资料后我得知因当时无能的清政府,屈服在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当做了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可是最可恶的是万恶的洋人,他们不但随意侵略中国,还把我国的名胜古迹烧毁或破坏,他们还让我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我国的国格受到了莫大的悔辱。
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