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并购中国企业的背后(一)
详细内容
2002-2005年期间全国各地将中国资质最好的国有品牌企业拱手让予外人,而企业结局却未尽如人意。在这个外企兼并中国企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一个个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的品牌就这样被外国企业借合资的名义给抹杀了,这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当地的政府领导借招商引资来扩大政绩,谋求官场的高升。
案例1:吉列兼并南孚
2003年8月,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福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南孚电池怎么一夜之间就落入美国人手里了?
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简称“基地福建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丁曦明总经理向社会吐露了当时合资的苦衷:“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我们的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谈到南孚被迫引入外资,南孚的另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激动地说:“摩根士丹利是一只狼,与它合资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做为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业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看中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时机一到便将其所持股份抛售,从股票升值中赚取巨额利润。南平市政府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的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南孚后来被出卖给竞争对手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接着,摩根士丹利通过转让、增资对南孚的控股也达到了72%,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外方股东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外方股东的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一下子?赚了5800万美元!2003年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