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企经验>全球化 学习宝钢好榜样(一)

全球化 学习宝钢好榜样(一)

详细内容

中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最强烈的阻击来自自己的思维涅磐。

  2004年的冬天对中国公司有点格外冷:到2004年底,我国入世保护期届满,一场严酷的全球化竞争就要在中国本土展开;而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强,彩电、服装、家具等中国优势出口项目接连遭遇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壁垒,中国公司又不得不踏上一条跨国经营的道路。同时在两个战场上与一流跨国集团展开全面竞争,这是还显稚嫩的中国公司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先知先觉者,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全球化经营思维的摸索。

  海尔是最早迈出跨国经营的公司之一,张瑞敏也在刻意琢磨当地客户心态上有所斩获,可是众多迹象表明,海尔集团在海外的厂家要能够发挥出比“展台”更多的效用,尚需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有大的突破;TCL集团在东南亚市场尝试出售自己品牌的电视机初见成效,步入欧美市场却心存忌惮,先后买下德国施耐德、法国汤姆逊彩电品牌和法国阿尔卡特手机,这些在欧美市场处于没落阶段的品牌,李东生也很难赋予它们新的生机;联想喊了几年国际化,04年开始有实质性步伐,即年初推出奥运TOP计划,接近年底又盛传将收购IBM中国制造中心,树立品牌的同时强化制造能力的培育,由此为基点或有可能走出去到欧美开办工厂,从而踏上厚积薄发的路子;华为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全球化布局,特别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和全球化标准的流程再造,迄今终于能从国外拿回真金白银,只是规模上和品牌上还远不能跟行业跨国巨头平起平坐。

  “全球化空间概念”

  在中国公司花样繁多的全球化进程中,真正具备竞争实力、在行业跃居一流的跨国公司,怕是非宝钢莫属。2004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宝钢居第372位,按营业收入,居世界大型跨国钢铁集团的第4位,而利润却处于第1位。美国行业资深机构认为,宝钢是亚洲成本效益最好的钢铁公司。这个评价不一般。因为快速增长的亚洲集结了国际最大钢铁集团前6位中的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