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急送总裁陈平:在赞歌中闭门思过(一)
详细内容
陈平靠30万元人民币与一张北京市地图起家,他的创业经历堪称传奇,也是范本。在本次专访中,陈平仔细讲解了公司从小到大3个阶段的不同管理策略,以及他成功的“法宝”。这样的榜样有它独特的力量。
《华夏时报》:不如我们从内部管理说起吧。像宅急送这样的公司,坐在写字间里面的是“脑力端”,更多的被管理者是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的体力端。这种情况下的管理应该是怎样的?
陈平:对这些网点的管理,在每一个时期,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初期的时候,我们在北京只有四五个派送点,经理们都是在我身边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很了解我的做事方法,只需要依葫芦画瓢、以身作则就行了。这样管理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最关键的是你手下的那几个经理,只需要他们把人带好就行了。
到了中级阶段,管理的侧重点既不是普通员工也不是干部,而在于你的各种机制,比如激励机制、升迁机制、考核机制、用人机制等等来组成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好的员工要升迁,好的干部则需要一种归属感。这个时候光靠“身先士卒”已经没用了,因为对于管理链条下端的人来说,你已经被“遮住”了。所以必须要用一种制度、形象、文化来让“下面”的人看到“上面”的精神和发展趋势。这时期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层会比较迷茫。看不到你的那一层,在思想、动态、向心力等方面都有可能产生偏差,所以必须通过一种制度,他才能够感觉到“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我的目的”。
《华夏时报》:宅急送是在什么时候达到这个阶段的?
陈平:宅急送的头3年是初级阶段,基本上都是我在身先士卒,我影响200人是没有问题的。之后3年就进入了中级阶段,我们的管理大纲就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大纲有概论也有细则,细则包括关于财务、营销、运营、客服、办公室、信息管理等等。
公司发展到第七八年,大约是2000年的时候,就能明确感觉到管理不一样了,进入了“间接管理”的阶段,完全靠理念、文化来管理。300多个部门,8000多人,高层干部几十人,中层干部几百人,班组长几千人……分了很多的层次了。这个时候,只能靠文化才能把各种层次的人“串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去走,靠制度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制度是死的,用制度去管理,要么生硬,企业没有活力,要么就会使员工产生抵触与反感,制度无法包治百病,而理念则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