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加速 摆脱福特用自己的战略(一)
详细内容
收缩战线集中力量研制出新式汽车的马自达迅速复苏,其在中国的锋芒甚至盖过了它的控股股东福特汽车。
57岁的尾崎清2004年6月升任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专务执行役员,全面负责公司在中国的事业。以这样一个身份来负责外国事业,在马自达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此时正值中国汽车市场开始结束井喷,进入后来被人们形容的市场低迷时期。当年马自达在中国的销售整体增长达到21%,尽管业绩未如2003年凶猛,但还是跑赢了大势(15.6%)。
尾崎清对马自达现在的成绩已经相当满意。2004年,马自达全球销量110.4万辆,日本本土、美国和整个欧洲的销量平均都只在27万辆左右,而在中国,它短短4年间已经取得了从1万辆到97000辆的突破。即使全球利润第一销量第二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也未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以至于他在日前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不无感慨地笑言:“进入马自达34年了,去年是我第一次看到公司生产的汽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作为世界排名第13位的汽车制造商,马自达曾经因为盲目追求产量和扩张在1990年代中期连续出现经营性巨额亏损,以致最后被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以33.4%的股份控股。经过几年卧薪尝胆的改革,它终于找回了自我。而势如破竹的中国市场表现,很可能成为决定马自达未来地位的关键所在。
2004年4月8日,马自达宣布2010财年在华汽车销量为30万辆,约占其预测的当时中国汽车市场5-6%的市场份额。这是个既雄心勃勃又相当小心翼翼的目标。雄心勃勃在于这个数字超越了马自达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目前销量的目标,但是看看对手韩国现代的目标是20%,而德国大众竟然还想要25%,这个市场份额相当保守。鉴于马自达过往的教训,马自达拒绝抢占市场份额的大跃进。
不能因此低估了马自达的企图,傲慢如丰田制订的2010年在华目标也只是10%的市场份额。事实上,过去一年里如果能够采取像韩国现代那样的低价策略,马自达完全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一年之后的现在,尾崎清承认“我们制订目标当然是谦虚的”,他能够全面掌管中国事业也说明了这一点。马自达在中国现有的成功已经使总部相信能够在中国取得更大的收获,毕竟以往它在中国的经营算不上全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