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一)
详细内容
中国的企业界陷在各种看似新颖的管理观念之中。从学习杰克・韦尔奇,到追求基业长青、创造伟大的公司,再到提高战略执行能力……企业界流行一轮又一轮的风潮。当然,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各种观念、神话、传说、故事在流传,但依然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引进来的西方管理观念广泛流行,这大部分得归功于这些观念是以轻松易懂的风格写作的,并且紧贴时代精神,譬如吉姆・柯林斯描述公司最佳运作的《基业长青》。“基业长青”的说法暗合了这几年来中国一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突然陨落、许多优秀企业面临战略转折点的大局势。
姜汝祥所著的《差距》同样触动了中国企业家们最敏感的神经,这本书的副题是:“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有多远?”他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世界一流企业分别作对比,探讨海尔与GE的差距、联想与戴尔的差距、波导与摩托罗拉的差距等等。他的设问大多是企业家们最为关注的大问题:如果没有战略,企业将会怎样?如何管理高速发展的公司?公司变革为什么少数成功,多数失败?蓦然回首,百年持续背后的机理到底是什么?
他将问题最终都归结到企业家身上:目前中国公司在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依靠某个人获得繁荣、还是依靠制度、赢利模式和战略体系获得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他说,“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都是绝顶聪明,他们非常了解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怎么选择一条非常便捷的道路获得成功。但在他们获得暂时的利益之后,对这种成功的盲目歌颂可能葬送企业成长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根本的‘理’――企业成长的基本铁律。”
路长全的观点同样得到企业界的共鸣:如果说西方企业是体格庞大的骆驼的话,中国企业最多是一只小兔子,我们不能使用管理骆驼的方法管理兔子。他是一位营销专家,有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曾任伊利集团、远大集团的营销副总裁。成功的本质在于找到“基于现实条件上的解决方案”,他说,“骆驼前进需要稳健,因为它的骨架大,不能跑得太快,太快了就散架了,所以跨国企业谈营销战略管理,谈市场占有率,谈大投入大产出;而兔子需要速度和灵活,所以中国企业营销运作应更注重策略,应该谈利润。”他所叙述的自己的成功实战经验的说服力并不弱于世界知名企业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