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八年级数学教案>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利用电脑投影观察图形,探究得出全等图形的概念

活动2 观察平移、翻折、旋转的两个图形


活动3 全等形的练习

活动4 观察两个平移的三角形所做的变化(课件演示)及动手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活动5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演示)

活动6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活动7小结,布置作业观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的实验,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巩固全等性的概念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三角形通过平移
及自己动手作比较得出全等形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图形的变换,形成对应的概念,获得全等形三角形的性质。

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

回顾反思,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
(1)观察下列图案(电脑显示不同的图案及教科书的图案),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吗?

(3)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将一块三角形样板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

教师演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对有创意的例子给予表扬及鼓励。
教师给出全等形的概念。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做观察、回答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观察、发现全等形的能力,举出的离子是否是局限于某一范围,是否有新意;
(2) 学生是否能够按要求裁下纸板,准确地重合纸板,并认真地进行观察。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

图形全等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活动2]
观察下列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有所改变?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依然全等。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
[活动3]
对全等形知识的练习。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能准确快速的找出答案。运用全等形的概念
[活动]4
问题
动手操作,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纸板重合放在图中
△ ABC的位子上,试一试:
如:教科书图13.1、图13.2、
图13.3


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两个三角形纸板实践

教师用课件展示。

学生猜测,发表意见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应关注:
(1) 对实践操作的理解。
(2) 是否能体会三角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两个图形依然全等。

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活动]5
问题
课件演示:
(1) 将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观察并指出重合的顶点、边和角。
(2) 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3) 观察两个三角形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4) 观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教师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学生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板书。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性质并板书。


教师应关注: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的理解。
(2) 全等符号的书写。
(3) 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在教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对应的概念。

学生学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会使用全等符号。

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6
(1) 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填一填:(如下图)

(2) 练一练:
如图,已知ΔOCA≌ΔOBD,
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C     B

(3)拓广探索:
如下图,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如果AD=7cm,DM=5cm, ∠DAM=39°,则AN=___cm, NM=___cm, ∠NAB=___.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
观察学生能否快速找出对应的边与角。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提问。
学生再一次对对应边与角的掌握。

教师提问。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出解题过程。
教师给出解题答案。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的重点:
(1) 学生能否快速准确的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2)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3) 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掌握对应边、对应角的找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较复杂图形进行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能力。


[活动]7
(1) 小结:谈谈本次活动的所获得的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
教科书92页习题1。
学生分组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对知识的梳理、总结的习惯。
(2) 小组合作意识
(3)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情感认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

巩固、提高、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