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七年级生物教案>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这两个过程当中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泌尿系统结构模型、多媒体辅助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直接进入主题第五章“人体废物的排出”
提问:我们人体要排出哪些废物?
思考并回答:
尿,汗,粪便,水…
了解学生对自身的生理方面知识的了解。

提问:根据排出的废物不同,我们把排出来的方式分为两种,哪两种?
简单讲解:排泄和排遗的定义学生看书后回答:排泄是排出多余的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废物。
排遗是排出体内的废物残渣。

了解废物排出的方式。
课余知识:简单讲解代谢废物排出的不同途径以及排出哪些废物。
讲解:人体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主要是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
学生认真听并做笔记:
呼吸: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少量的水等废物。
汗液:通过汗腺排出水、少量的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
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大部分水和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让学生的知识点扩充,了解什么是代谢产物,什么是新陈代谢。认识与排遗的区别。


引入并板书: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观察血液循环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看图中的体循环中,各级动脉里有一条血管是连接哪里的?通过那里的血液发生什么变化?学社观察后并回答:
通过肾脏。
血液经过肾脏后得到过滤,出来的血液就比较干净。通过回忆血液循环图,除了复习旧知识外,还可引入新的内容学习,两者融合了。也初步了解到尿的形成于血液循环的关系。

展示幻灯片图形
要求学社观察并思考:
1、泌尿系统主要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观察肾的颜色,想像肾里血管的分布状况,血液是怎 样进出肾脏的?
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学生观察、思考、从图中获取信息,并作出回答:
学生1: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学生2:肾的颜色为紫红色,推测肾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学生3:血液收集全身组织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进入肾脏,形成尿液。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问:尿液如何形成?这里就设计到一个重要的结构,构成肾脏的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每个肾脏有多少这样的单位?它们又是由哪些组成的?学生回答:
肾单位。
每个肾脏有100万个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都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


考察学预习的情况。
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构成

提问: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

学生观察后并回答
学生1:肾小球是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这些结构都是流动脉血。
学生2:肾小囊紧贴肾小球,套在肾小球的外面。形状像漏斗状。
学生3: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许多毛细血管。

教师一边听一边把肾单位的结构图简单地描绘出来。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都能够动脑筋,并培养表达的逻辑性。
从这里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能力,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并发现问题。
介绍完肾单位的结构之后,接着就是讲解尿液如何形成。
提问: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血浆的功能又是什么?血浆具体的成分又包括什么物质?学生立即回答: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
血浆的功能是运输血细胞,运载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浆由水、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大分子蛋白质、尿酸等物质构成。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联系前后的知识。


提问:那么血液经过肾单位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首先分析经过肾小球的变化。学生思考后回答: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
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考核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通过看书后自己所总结得出的结论,会更好地达到培养的目的。
提问:我们说人体每天产生的肾小囊中的液体有150升,那是不是都要排出体外呢?(提示150升相当于300瓶矿泉水
继续设问:肾小囊中的液体是不是就是我们将要排出的尿液呢?
讲解:肾小囊中的液体又称为原尿学生齐答:不是。
通过分析得出:
过滤到肾小囊中的是原尿,而原尿中还有很多有用的物质。如果尿液中有葡萄糖,那表示患病了。所以不可能150升全都排出来。


引入问题情境,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略高于他们实际的能力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往更深处开发。


提问:我们每天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那么其他的都到哪去了?这过程当中又会哪些物质的变化?学生思考后作出回答:
通过肾小囊的重吸收作用。
把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等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当中。
剩下的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就形成了每天要去厕所排出的尿液。

还是多点设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进行比较:
原尿与尿液相比,多了什么物质?血浆与尿液相比,又多了哪些物质?学生分析后回答:
原尿比尿液多了葡萄糖,因为肾小管把全部葡萄糖全吸收回去了。血浆比尿液多了葡萄糖、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考核,能力锻炼反映灵敏度和掌握的程度状况。
知识扩展:
老师在幻灯片上展示了某病人的尿液化验单。
提问:此化验单上检测出尿液中含有血细胞和蛋白质,还有葡萄糖,那么请同学们分析是肾脏哪个结构发生了病变?学生观看后并进行思考:
学生1:尿液中出现葡萄糖是肾小管出现了问题,不能把葡萄糖进行重吸收。
学生2: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是肾小球出现问题,不能阻挡这些物质的通过。

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刚学知识的记忆,使抽象的生理过程形象化让学生们掌握得更牢固。


提问:尿液形成后怎么出来?

加以设问:我们平常拍这么多尿有什么意义?学生立即回答: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膀胱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场所,当我们有尿意时,就会去厕所排出。)

排尿的意义:
1、排出废物;2、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让学生知道自身结构的运作,让他们更加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练一练:
下列各项中,不是排尿意义的是( )
A维持无机盐的平衡
B维持细胞正常生理
C排出人体代谢产物
D降低血液的葡萄糖含量

学生回答:
选D

巩固新知识。
五、教学板书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二、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