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检测(附解析)
详细内容
必修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检测(附解析)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
1.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中阐述道:“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便是同中央人民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一切大政方针,都先要经过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这表明( )
A.中央政府是全国政协下属机构
B.政协是国家权力机构
C.全国政协与中央政府分权制衡
D.全国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3.“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不包括( )
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
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空前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
5.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
上表说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
C.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不居于领导地位
6.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执行者
7.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8.《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0.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11.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2.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1912年):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1949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第一条 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
第四条 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末尾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1993年)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
第二十二条 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2004年)
第二十四条 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款相应地改为第四款。(200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诞生的历史背景。
(2)6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也有人说1912年就有了新中国。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新中国的异同之处。
(3)材料三是对哪一具体法律的持续修订?它体现了哪些进步?修正案说明了什么?
第13讲 祖国统一大业
一、选择题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此举的背景主要是( )
A.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必然结果
B.一个中国的原则获得两岸认可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D.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
2.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多次明确表示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而是坚持“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 )
A.拥护“一国两制”的方针
B.坚持两岸和平统一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反对外国势力干涉
3.“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见,“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解决( )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问题
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5.当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现实时,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九二共识”的达成
6.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流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
A.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B.“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C.实现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7.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最根本的不同是( )
A.台湾问题是现实问题,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B.台湾问题是不同政党间的问题,香港问题是两国间的问题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香港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问题
D.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问题,香港问题是中英间的问题
8.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岛上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说明“一国两制”( )
A.其实践日益丰富发展
B.保证了澳门地区经济的繁荣稳定
C.适合中国的任何地区
D.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
9.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的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D.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
10.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某报发表了一篇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副标题(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下列是某一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
A.《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九二共识”
C.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12.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里唱道:“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继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后,1999年澳门也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港澳回归最主要的国际意义是( )
A.“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
B.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D.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政治能力
二、非选择题
13.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有关政策。这份报告标志着中共中央对台湾地区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是指导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2)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3)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第六单元
第12讲
1.D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1949年10月,我国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以A、C不符合题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B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符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构,在全国人大召开之前,代行了人大的职能,因此答案为D。
3.A 提取材料信息,“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由此可判断,政治协商制度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答案A。
4.C 关键信息是:“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①是指三大改造,符合。②祖国大陆的统一,符合。③是在1971年,时间不符。④恢复自由市场秩序说法不对。答案C。
5.C 新中国成立后,民革、民盟是参政党,他们的领导人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人,并不代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新中国是中共领导的政权,A错;B与表中信息一致;C、D不符合历史。答案C。
6.C 从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障。A项与题干内容不符;B项叙述错误,应该是“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项错误,人大代表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答案C。
7.D A项是在1949年9月,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说明政协和中共是亲密友党,政协可以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排除B、C,所以应选D。
8.B 从题目提供的信息来看,主要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地理分布的国情,符合人口分布的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机构,所以B项符合题意。答案B。
9.A 从材料中“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得出A。B、C、D无对应的材料信息。
10.B 本题考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共同之处。解答本题需要区分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是中国国内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经济特区“特”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特殊性;A、C、D三项是不同点。三者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答案B。
11.A 《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材料所述应是根据《共同纲领》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A正确;材料中无民族、自治的信息,B错;材料中没有“村民”而是“公民”,C错;D与材料无关。
12.D 村级民主选举是体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故选D项。村委会并不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因此村委会的选举并不是选拔政府管理人员。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选举与被选举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的权利,并不是选举与被选举为村委会委员的权利。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不选A、B、C三项。
13.(1)晚清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成长,民主启蒙思想日益传播。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同:实行民主(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保障民(人)权(人民拥有平等、自由等权利)。
异:《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共同纲领》确立的是人民民主国家(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普选产生前,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3)法律:1982年宪法(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进步:承认私营经济;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发展中取得成就(或者民主建设是一条漫长之路,民主需要不断的发展完善等)。
第13讲
1.A 从时间上说,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A正确;B、C、D均在时间上不符。答案A。
2.C “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答案C。
3.B 材料中提到台湾,没有提到香港、澳门。答案B。
4.A “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海峡两岸直接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故B、C、D三项与材料所提供的“1987年”不符,可排除。答案A。
5.D A、B均是大陆方面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思想主张,C没有体现历史性突破;答案D。
6.C A错在“各党”;B、D与材料信息无关;C与材料信息一致。答案C。
7.C 从形成的原因方面思考。A、B、D项表述有错。
8.A “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原指在大陆和澳门实行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但材料反映出在大陆的珠海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岛上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也就是实行与大陆其他地方不同的制度与管理,因此A正确;B与题干信息无关;C、D都绝对化错误。答案A。
9.C 材料反映了英国首相的无可奈何,其原因是“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中国之所以态度坚决,是基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因此C项正确。
10.B 从评论的内容看,香港回归的十年,真正实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促进了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11.B 根据材料“某一协会组织”、“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等,协会指海协会,事件是“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答案B。
12.B 香港、澳门的回归,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注意本题考查的是“最主要的国际意义”。
13.(1)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安定的周边环境。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不可让外国势力插手。“一国两制”。
(3)变化: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原因:①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②海峡两岸人民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③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