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定边县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带解析)
详细内容
2013-2014定边县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题文】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诸侯”才是本题的题眼,在本题中只有分封制这个制度才能产生诸侯这一类独特的人物,所以本题答案是B.分封制。另外,“烽火戏诸侯”中的“戏”是戏弄的意思,也反映了周王玩弄诸侯于股掌之间。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结束】
2【题文】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源头 ”才是本题的题眼,“源头 ”当然是很久远的制度了,在本题中只有A.宗法制才能让人产生“家国一体”的观念,同时,也只有A能谈得上是“源头级别”的制度,所以本题答案是A.宗法制。另外,BCD都是有宗法制所衍生的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结束】
3【题文】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 “嫡子”和“长子” 才是本题的题眼,嫡长子继承制有两条标准:一是“嫡子”二是“长子”,这两个标准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有资格继承王位,所以本题答案是 C.③ ,只有③同时具备这两条标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结束】
4 【题文】“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才是本题的题眼,郡县制不再世袭而是由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不再世袭当然造成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所以本题答案是D.郡县制。另外,ABC三个制度均不具备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的功能。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结束】
5【题文】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才是本题的题眼,“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只能说明宋代君主权利的在不断增强,也就是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的意思,所以本题答案是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宋代的谏官和唐代的谏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耐人寻味的政治现象,也足以证明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的确是高于唐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程度提高
【结束】
6【题文】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才是本题的题眼,“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足以证明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所以本题答案选择C。另外“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和材料的主旨是恰恰相反的,材料是说皇帝的权力受到约束。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也不能选,因为材料的主旨是说三省牵制皇帝而不是三省相互牵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的专制权力
【结束】
7【题文】故宫,顾名思义就是“过去的皇宫”。皇宫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住所,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那么“皇帝”这一称呼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最早可能出现于”才是本题的题眼。最早只能出现于秦朝,所以本题答案是B.秦朝。另外,西周是称为“王”,CD不属于最早。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的来历
【结束】
8 【题文】“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 (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才是本题的题眼,两个“独”字足以证明皇帝独尊,所以本题答案是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另外,A错在“人们”。C错在秦以前根本就没有皇帝。D错在并不是与民共享而是皇帝独尊。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结束】
9【题文】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央集权”才是本题的题眼,一定要明确,专制主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只有D项是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所以本题答案选择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另外,专制主义特指皇帝的决策方式是专制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的概念
【结束】
10【题文】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才是本题的题眼,材料多次提到“收了”收到哪里去了?显然是收到中央去了,所以,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所以本题答案选择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另外,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在北宋之前,北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吸取藩镇割据成的血的教训。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结束】
11【题文】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 )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
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 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 两对基本矛盾”才是本题的题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有两对矛盾,一对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另一对是皇帝和宰相的矛盾,符合这一论述的只有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和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所以本题答案是A.①②。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两对基本矛盾
【结束】
12【题文】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一种毒品)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贸易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情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的确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中法战争 D. 鸦片战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可卡因贸易合法化’ 才是本题的题眼, “可卡因”当然也是毒品,所以“类似的事件”只能是指鸦片战争,所以本题答案选择D. 鸦片战争。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 甲午中日战争 、 C. 中法战争均不具备和毒品有关的特征。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结束】
13【题文】《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
A. 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 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 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D. 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新的阶段”才是本题的题眼,ABD都不属于新阶段,早就有ABD所论述的现象,例如在鸦片战争后已经出现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的现象,所以不选A。其实,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从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因为马关条约允许办工厂,办工厂当然就是资本输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侵略进入新的阶段
【结束】
14【题文】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下列各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朝廷”的是( )
A. 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 支付高额赔款
C. 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外国进驻 D. 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最能表明”才是本题的题眼,意思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保证不准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表明“是工具”的特征,清政府是“胳膊肘子朝外拐”,关键在于一个“最”字,所以本题答案选择A. 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结束】
15【题文】德国与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证明了( )
A. 三国是同盟国 B. 列强维护中国的主权
C. 列强之间的关系是既争夺又勾结 D. 日本已经独霸中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一起干涉 ”和“还辽”才是本题的题眼,一起干涉说明三个国家是勾结,“还辽”是督促日本还辽东半岛,说明三个国家和日本是斗争,既争夺又勾结,所以本题答案是C. 列强之间的关系是既争夺又勾结。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三国干涉还辽
【结束】
16【题文】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是“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辉煌和更重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 )
A. 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 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扩展中国市场
C. 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到了利益又获得了清政府的感激
D. 是美国独占中国的开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才是本题的题眼,“这主要是由于” 美国能够凭借其经济优势扩展中国市场,表面上看“门户开放”政策机会均等、利益均沾,但是机会均等的背后美国能凭借借其经济优势不断扩展在中国市场,意思是表面上看表面上看“门户开放”政策各国机会能均等、利益能均沾,但实际上是机会不均等、利益不均沾,机会更多的属于美国人,因为美国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扩展中国市场,所以本题答案选择B. 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扩展中国市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门户开放”政策
【结束】
17 【题文】 19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通过军事斗争消灭了阿古柏主力,通过外交斗争收回了伊犁的两个重要人物是( )
A. 李鸿章、曾纪泽 B. 曾纪泽、左宗棠
C. 左宗棠、曾纪泽 D. 丁汝昌、李鸿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消灭了阿古柏主力”和“收回了伊犁 ”才是本题的题眼,“消灭了阿古柏主力”的重要人物是左宗棠,“收回了伊犁 ” 要人物是曾纪泽,所以本题答案是C. 左宗棠、曾纪泽。另外,李鸿章主张海防,而收回了伊犁是塞防,一定不能选李鸿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收回伊犁
【结束】
18 【题文】“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以此诗句哀悼赞叹的是哪一位捍卫国家主权的海军将领( )
A. 左宝贵 B. 邓世昌 C. 聂士成 D. 陈化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壮海军威”才是本题的题眼,和“壮海军威”有关的只有B. 邓世昌,所以本题答案选择B. 邓世昌。另外,A. 左宝贵是逃跑者。C. 聂士成不是海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黄海海战
【结束】
19【题文】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深刻地表明了( )
A.洋务派卖国 B.中国经济落后 C.西方制度先进 D.封建统治的腐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深刻地”才是本题的题眼,“深刻地”一般而言要上升到“统治者如何统治的高度”来做题,所以本题答案选择D.封建统治的腐朽。 另外, C.西方制度先进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之间的战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结束】
20【题文】(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③仍须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才是本题的题眼,只是说瓜分中国不是好的办法,不是好的策略而己,好的办法仍然是“仍须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并没有说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所以凡是含②均错误,“③仍须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肯定是正确的,所以本题答案是C.①③④。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瓜分中国
【结束】
二、史料分析题(共2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25分,合计50分)
21【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袜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6分)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7分)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6分)
【答案】(1)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助理万机”;(3分)位高权重。(3分)
(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3分)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分)
(3)明朝。(2分)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3分)明太祖朱元璋。(2分)
(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才是本题的题眼。
(1)第一问 皇帝日理万机,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当然是助理万机。所言皆听,足以证明宰相位高权重。
(2)第二问实际是在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既然唐太宗设置了三个宰相,当然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是积极的,就是回答三省六部制度的积极作用,例如: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他又是怎样做的”其实就是考察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转程序。
(3)“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很明显是明朝朱元璋的废丞相权分六部。“帝自操权柄”关键在于“权柄”绝对不是一般的小权利,而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帝”当然是朱元璋。
(4)“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关键是要明白“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材料一皇帝高看宰相,到材料二皇帝重视宰相,再到材料三皇帝废除宰相,反正经历了高看、低看、再直接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去掉不痛快的历程,不难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的职能和地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由宰相等官员集体议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结束】
22【题文】根据下列三幅历史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请回答:(1) 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9分)(2)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9分)
(3) 图3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为什么?(7分)
【答案】(1)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 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 才是本题的题眼。
(1)第一问问的问题和教材讲的是一致的,没有难度。相对而言,《辛丑条约》背景学生陌生。中国出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就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击败中国,然后签订《辛丑条约》。
(2)“发展历程”有何影响?三个条约三个台阶,不过不是上台阶,而是下台阶,第一台阶是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台阶是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第三台阶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图三就是《辛丑条约》,其实就是考查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影响,《辛丑条约》之前和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要注意: 《辛丑条约》之前和之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是教材上并没有的明确的论述,此问是有很大难度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平等条约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