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中学2011-2012年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详细内容
雅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期中试题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第3至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
①铁制农具的使用 ②文字的成熟 ③城的出现 ④礼制的形成 ⑤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在中国古代的“家国一体”的社会里,忠孝观念源远流长,这种观念的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到了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德才兼备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C、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D、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5、家(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家(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家谱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6、秦朝统一后,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成为“制”或“诏”,所用的玉印称“玺”。其根本目的在于
A、显示皇帝的个人才能 B、增强皇帝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
C、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D、使人们迅速认识到皇权的崇高
7、今桂林和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8、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史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史实
C、用泥制陶的史实 D、实行了郡县制的史实
9、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A、负责管理军事 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C、掌管群臣奏章 D、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10、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11、“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哪些措施属于汉武帝的首创
①确立皇帝制 ②推行郡县制 ③实行“中朝”“外朝”制 ④创立刺史制 ⑤实行察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1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管理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13、我国东北地区在元代属于
A、辽阳行省 B、宣政院辖地 C、岭北行省 D、中书省辖地
14、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主要是因为
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由地方豪门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15、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完善》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军机大臣与丞相的权力制衡》
16、近代中国的版图在何时基本奠定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前期
17、清朝政府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
A、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不世袭、有任期的官员管治
18、宋代以前,丞相、大臣上朝时,可与皇帝“坐而论道”,宋代开始,丞相、大臣只能站着议事,到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中国古代大臣上朝礼仪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丞相和皇帝的关系日渐疏远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 很大区别 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19、近代,西方列强可以开始将大量商品倾销到宁波是在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改定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1895年,外国在中国设立的 工厂约80家,到1900年迅速增加到933家,并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①列强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 ②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④列强实施“以华制华”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莫里逊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在北京30余年(1887~1920),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誓就职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工具的条款是
A、清政府要向列强支付大量赔款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C、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发生在下列哪次战争中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仨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 B、顽固派暗中支持义和团
C、山东所受宗教侵略严重 D、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5、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先通过军事斗争消灭了阿古柏主力,又通过外交斗争收回了伊犁的两个重要人物是
A、李鸿章 曾纪泽 B、左宗棠 曾纪泽 C、曾纪泽 左宗棠 D、丁汝昌 李鸿章
26、19世纪的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这里“台湾成异域”是指
A、鸦片战争中英国占领台湾 B、甲午战争中日本占领台湾
C、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D、《马关条约》后日本割占台湾
27、抗日战争期间,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广州陷落 ②台儿庄战役 ③卢沟桥事变 ④九一八事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28、抗日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A、领导集团不再是腐朽的统治集团 B、国家综合实力增强
C、中华民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D、军队素质提高,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29、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在中国制造了两次大规模屠杀事件,其地点是
A、青岛 南京 B、旅顺 广州 C、旅顺 南京 D、威海卫 上海
30、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日本旨在侵占中国 D、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
第Ⅱ卷(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完成在试卷上)
3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 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
――《明史》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了哪些制度?(2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3分)
⑶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在君权和相权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1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 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取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9月3日)
材料二 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宗教法人的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约250万日本军人的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东条英机等十四名甲级战犯。
神社院内有一个常设展览馆,叫做“宝物遗品馆”。馆内保存着日军的作战地图、军装、武器,写着“武运长久”的太阳旗,以及1932年3月16日天皇令日军侵占中国上海的诏书等。
――《北京晨报》(2002年4月22日)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今天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奉命就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人民日报》(2002年4月22日)
⑴根据材料一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8分)
⑵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6分)
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4分)
⑷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雅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期中试题
历 史 答 题 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第3至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非选择题 (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完成在试卷上)
3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了哪些制度?(2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3分)
⑶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在君权和相权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1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
3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根据材料一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8分)
⑵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6分)
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4分)
⑷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
雅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期中试题
历 史 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B A C D C 6――10:C B D D C 11――15:D C A D D
16――20:D D B A B 21――25:C D A D B :26――30:D B C C D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31、⑴皇帝制度(或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
⑵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⑶相权威胁皇权。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辅助机构
⑷措施: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内朝(中朝)与外朝相制。
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宋太祖: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新课 标第一 网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演变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 力不断削弱;
32、⑴侵华战争: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1937年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其余符合史实均可)(不超过4分)
滔天罪行:侵占中国领土;
屠杀、残害中国人民;
违背国际公法,发动细菌战、化学战;
掠夺、毁坏中国财富;掳掠中国劳工、残害中国妇女;
进行血腥的殖民统治等(符合史实均可)(不超过4分)
⑵伟大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注册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⑶问题实质:否认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犯下的滔天罪行。
严重影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有悖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⑷启 示:和平与发展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科学发展等。(言之有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