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历史试题>高一历史下册期末模块考试试卷(有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模块考试试卷(有答案)

详细内容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 60分)
1.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苏俄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B.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C.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的结果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2.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新经济政策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联(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A.要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4.罗斯福在就职宣言中说:“我们最大、最基本的任务是让人民投入工作。”为此他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以工代赈B.整顿金融系统
C.保护劳工权利D.建立保障机制
5.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对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
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
6.罗斯福新政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 B.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
C.增强了美国人民对联邦政府的信心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7.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 B.改善人民的主活条件
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国有化政策
8.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9.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10. 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2.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13. 日本一位学者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是发展经济。” 这充分体现了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A.社会市场经济 B.混合市场经济 C.政府主导型经济 D.计划指导型经济
14.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兼相爱,交相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町以禁暴,而德厚不 以止乱”。根据这些文字,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④②③ D.①②③④
15.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你觉得最适宜的是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印刷术――文艺复兴的催化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6.西汉“罢黜百家”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 )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17.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 )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1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9.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20.强调“知行合一”,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的是 ( )
A.程颢 B.程颐 C.陆九渊 D.王守仁
21.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下列四幅图片,明显体现文人画特色的是

A B C D
2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早。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24.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 ( )
A.使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形势
B.在军事上引进了先进技术,增强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实力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25.冯桂芬在《校邻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
A.龚自珍 B.洪仁?
C.李鸿章 D.严复
2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 )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27.称谓的变化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民国之初的这种变化是由于( )
①西方思想的影响 ②封建制度的结束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提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8.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不包括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D.“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29.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30.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当时提倡“这两位先生”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
①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 ②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④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31题10分,32题30分,共40分)
31. (10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5、16世纪,世界开始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这一时期哪些重大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2分)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影响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有哪些重大变化?(6分)

(3)19世纪中期至20 世纪初期,世界联系的密切程度明显加深,其原因和主要表现是什么? (2分)

32.(30分)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世界面貌和人们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3分)


材料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2)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2分)


材料三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3)材料中反映我国明朝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2分)

材料四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
南海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
(4)材料二中民族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其分布地点有什么特点(1分)


材料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的企业在大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材料六 科技的进步是人类步入工业文明的关键因素。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方面各起着怎样的推动作用?(4分)


材料七 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7)材料七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2分)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2分)

(8)20世纪30年代这一经济理论受到了怎样的冲击?(3分)

答案:
1-5BBDAC 6-10DDCBD 11-15ABB 16-20BAAAD
21-25DDD 26-30BCAAB
31.(10分)
(1)新航路的开辟和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进行的殖民扩张。(2分)
(2) 经济:①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产生,开始了近代化进程。(2分)
政治:①中国社会半殖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②中国社会各阶层发起了救亡图存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2分)
思想: 中国出现了“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2分)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

32. (30分)
答:(1)生活方式:小农经济(1分)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民负担沉重;十分脆弱。(2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
(2)状况: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答对外贸易或海外贸易发达不得分);出现 “夜市”和“草市”。(2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
(3)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分)
(4)明代的“机房”主要是手工劳动,民族工业是机器生产。(2分)近代民族工业多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2分)
(5)发展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为民族企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阻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4分)
(6)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各国逐渐朝工业化方向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重工业比重上升。3分)
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两大阶级的对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3分)
(7)思想:自由主义(或自由放任)经济思想(4分)
背景: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提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经营。(2分)
(8)冲击:爆发经济大危机(1分,或答“大萧条”);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