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保险学论文>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一)

保险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一)

详细内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入世后,民族保险业仍需加强自身竞争力。本文在对我国保险业与世界水平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保险业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保费年均增长率超过30%,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保险资产迅速扩大,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连年攀升,从业人员队伍日益壮大,经营效益逐年好转。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推进,民族保险业要在与国外保险业平等竞争中赢得先机,必须全方位强化金融创新能力,夯实保险业的发展基础。

  一、中国保险业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一)发展水平低

  1.保险渗透率低。根据瑞士《Sigma》杂志2000年统计数据,我国保费收入列世界第16位,折合192.78亿美元,占世界保费总量的7.8‰,仅相当于美国保费的2.2%,相当于韩国保费的33%,相当于世界排名第十的荷兰保费的52.88%;保险深度列世界第61位,世界平均7.84%,我国1.79%;保险密度列世界第73位,世界平均385.4美元/人,我国15.2之美元/人;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达15%,世界平均水平7%,我国2.3%.

  2.市场主体不健全。一是保险公司数量少、成熟的少。同香港的200多家、美国的几千家相比,数量明显不足,人均数量更少。现有的保险公司中,大部分公司近年刚刚成立,平保、太保成立十年有余,只有人保、国寿(含分业前时间)恢复业务超过20年。多数市场主体处于起步时期,市场竞争格局不平衡。二是中介市场未成形。 170家中介机构中,大部分尚处于筹建期,最早开业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而在香港一地,中介公司数量远超过保险公司,在美国,2/3的业务通过中介机构取得。三是再保体系不成熟。再保公司目前只有一家,主要靠法定分保业务,2001年实现分保费收入163.22亿元,其中法定业务分保费收入156.03亿元,占95.59%,商业分保保费收入只有7.19亿元。

  (二)资产规模小

  虽然近年我国保险业资产年均增长率超过25%,2001年全国保险资产超过4500亿元,但同国内金融业相比,在金融业的三驾马车(银行、证券、保险)中,保险资产规模最小,仅占金融资产的2%多一点,相当于证券资产的2/3左右,更无法与银行资产相比,而在美、日等国,保险资产往往超过银行资产,在金融业中举足轻重;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保险资产总和,不如世界上列前25位的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资产。

  (三)管理体制落后

  主要是保险企业并未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运行机制,没有建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偿付能力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在用人制度上,国有公司和部分股份制公司基本沿用了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办法,论资排辈现象普遍,有限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人才短缺与浪费并存。一些公司内控能力差,基层公司造假报表、造假赔案顶保费或充费用现象普遍,造成数据失真、虚假繁荣、决策基础偏差。一些公司至今在测算赔付率时仍采用简单赔付率,未引进历年制赔付率、满期赔付率等较为科学的测算方式,未决赔款的估算采用下达指标的简单方式,可大可小,偏离实际,造成核算不准。

  (四)产品结构单一

  寿险市场近年获得超高速增长,得益于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但一家公司的某个产品销得好,其他公司便争相效仿,产品同构性明显;产险产品则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三样”,现有的险种又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各家公司只好在有限的产险市场上争个你死我活,产险市场增长乏力。

  (五)资金增值困难

  按照《保险法》规定,我国保险资金只能用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其他用途须经国务院批准。有限的资金运用渠道,使我国保险资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利润来源几乎全靠赔款保费差,而竞争日趋激烈、费率必然下降的趋势,已使这一来源面临枯竭。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保险业务本身往往亏损,保险企业主要靠手中掌握的巨额资金的运用,弥补保险业务亏损并获得利润。

  (六)社会信誉下降

  由于我国保险业恢复时间短,民众保险知识匮乏,对条款、实务理解难免有偏差,加上保险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展业误导现象普遍,理赔服务的手段、质量、水平不高,保险违规、违法、造假、洗钱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保险行业的信誉有下降趋势,在中消协公布的消费“20难”中,保险条款理解难、保险出险索赔难名列其中,保险投诉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诚信为基本原则的保险业,如果信誉下降突破警戒线,很可能危及整个保险行业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