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当代青年住宅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当代青年住宅的发展历程(一)

详细内容

1 前言
  青年住宅是精神寄托的地方——是感觉,是意象,是时尚享受的地方——一个真实的回应。青年住宅除了要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需提供符合青年需要的场所感。在这里,它能给予青年安全感的、提供仿佛父母或爱人角色的物业管理公司等;同时它应该是青年脱离世俗商业气息的精神高地,提供诸如现代艺术展览馆、小剧院、摇滚练习室、画室等等的文化活动设施。甚至是建立数个回应青年对儿时最爱的小吃、游戏、夜市,往日校园的一角的特色场所。
  
  2青年人居住行为分析
  2.1 青年期与青年
  青年期这个术语,来源于拉丁文动词“adolescere”,意思是“向成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青年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期,是一个获得有效参与社会所必需的态度和信念的过程。一般认为18~35周岁以内的未婚或已婚男女均属青年。
  2.2 青年住宅
  青年住宅指为了解决城市青年(C18-35周岁)居住问题设计的小套型住宅,它既有一般小户型住宅的户内生活基本条件,又具备青年人活动的配套设施(可在裙房中解决,也可在住区中提供)。
  2.3 青年行为模式研究
  在社会生活消费方式的影响下,实际上人们的生活行为对套型模式起着主导作用。人们的生活行为主要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形成生活方式的原因不仅涉及人们的职业情况、文化教育程度、社会交往范围、经济收入水平,还有个人的年龄、性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因而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是必然的。与之相适应的居住行为模式也必然呈现多元性。
  2.4 青年人的居住需求
  在探索居住者的需求状况时,虽然各年龄阶段的具体需求可能各不相同,但其中必然存在着居住者需求规律性的东西,即人有我有。
  2.4.1 居住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为保持人体内的平衡,满足生命有机体正常运行而产生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包括了人对光、空气、太阳和一般居住安全的需求。在现代的住宅建筑中,适当的厨房卫生设备、良好的采光通风、合理的日照时间及日照间距、方便的交通等等都是居住需求的重要内容。
  2.4.2 领域和领域感
  它包括安全防卫、部分私密需求以及活动和玩的需求。领域也是空间对人形成的心理作用,也就是领域感。在城市住宅中,领域和领域感体现在个人、邻里、组团、社区等方面,像住宅阳台、露台、庭院、单元整理入口、廊道、公共交通空间、组团绿地、组群院落等形成的空间都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人们在此活动会感到安全可靠。
  2.4.3 私密性的要求
  住宅私密性主要包括睡、休息、卫生活动和其他私密要求。青年住宅适用于单身青年或二人世界,对私密性要求不高,主要表现为防止户外视线和噪声干扰,但同时青年人的特点又决定了这一群体喜欢受人注目,如何处理好“看”与“被看”的关系是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
  2.4.4 人际交往的需求
  包括家庭内的个体交往及家庭外的社会交往,如邻里交往。人在与周围人的接触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及归属需要,并希望加入以友情为纽带的某种组织群体中去。针对青年对同辈群体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心理特点,在住宅室内和室外设计中,应着力于交往场所的形成和使用。
  
  3青年住宅的发展演变
  居住建筑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形式,住宅的发展从有人类就开始,并随精神、物质两大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居住功能从栖身之所的单一胜向生活、娱乐、学习等多种功能多种行为发展。青年住宅作为我国住宅产业的一部分,是我国住宅发展的缩影,经历了从生存型的宿舍到居住条件舒适、配套设施完备的白领公寓的发展演变,直至今天,它已发展成为居住建筑的主体。
  3.1 筒子楼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解决职工和工作人员的居住问题陆续兴建了一批集体宿舍。这些集体宿舍的型式与学生宿舍并无两样,都是典型的筒子楼建筑。
  3.2 经济适用小套型
  随着国家重点经济建设的大转移,迎来了国家推行小康住宅的繁荣时期,这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在住宅的面积标准、设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住宅面积也逐步提高,1977年提出平均每套建筑面积为38平方米,1978年提高至42~45平方米,后期又增至50平方米;此时的小套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计布局合理,增加有效使用面积,更多地考虑住户的方便,注意内部装修美观等:开始注意室内外居住环境质量。
  3.3 小套型社区
  此时的小套型已达到小康住宅的要求,功能更加合理,空间更加完备,设施更加齐全,以物质上已满足青年人的生活需要,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模式的变化。作为青年住宅,但此时的住宅无法满足新生代对于交往的渴求,社会的认同、自我发展等高层次精神需求,于是住宅还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