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科教育家的思考(一)

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科教育家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成就显著.但是,在总体上基础教育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加突出了.这种矛盾不仅在宏观上表现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地位还没有完全落实,而且在微观上突出地表现为教师的素质不适应高速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需要。教师素质不高,不仅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上,而且突出地表现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专家型、教育家型的教师数量太少。
  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合格”教师,而且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家型、教育家型的教师队伍的带头人.如果说,对前者,人们在认识上已经解决,在引导、培养、培训方面已经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的话,那么,对后者,在认识上仍有相当的差距,未引起高度重视,对培养、培训的指导思想、形式、方法等,既缺乏理论的思考和研究,也缺乏必要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这项工作尚未起步,处在自生自长的自然发展阶段.
  大量高水平的专家型、教育家型的教师队伍的形成,对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的意义,是无庸置疑的.这正象医学水平的提高要靠大量高水平医学专家,科学进步、技术发展,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出现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突破,没有一大批在教学实践中对基础教育中的许多重大课题有研究、肯实践、有成果的高水平的教师是不行的.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在认识上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的结果,需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去完成,而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普及”的结果,只要有所谓一般“合格”的教师去完成就可以了。这种认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和探寻,也需要实践的进步和升华。教师是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必不可少的中介,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发展,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师是主体性的生力军。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理论型的教育家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靠既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又有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既能教学,又能研究;既能把教育科学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又能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向题升华为理论的高水平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完成。
  教师问题,归根结底是师范教育问题。在我国,师范院校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量上的要求,在不远的将来不再是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已开始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做主动选择,这说明教育实践开始呼唤更高素质的教师。根据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特点,我们将这些教师称为“学科教育家”.
  二、“学科教育家”的界定
  从现有的教育类辞书中,人们还找不到学科教育家的界定.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过去的师范教育未以学科教育家为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界定的必要;另一方面,“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荣誉称谓,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为什么要把专家型的教师称为“学科教育家”?这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的要求。首先,从当前和下个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尽管教学内容会有从小学科结构到大学科结构的变化,但是,学科教学的基本模式将是稳定的。教师将仍然主要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把主要承担学科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称为“学科教育家”,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学科性特点。其次,教师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由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决定的特殊社会角色,教师与教育的关系,是主体与实践的关系,把优秀教师称为“教育家”,反映了教师职业的实践本质.我们通常所说的“家”指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人,优秀教师是具有从事教育工作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把他们与其它各行各业的专门家同等称谓,称为“家”,不仅是名实相符的,而且有利于确立教育和教师在社会进步中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扭转人们轻视教育、轻视教师的传统观念,促使教师职业及教育更好地发展。
  学科教育家是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双重角色的统一。首先是教育专家,其次才是学科专家。学科教育家并不必然是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类拔萃者(出类拔萃者是求之不得的),尽管他们很熟悉学科发展状况。他们的特点是会用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学科教学实践,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人格。
  学科教育家又是理论家和实践家双重角色的统一。首先是实践家,其次才是理论家.他们兼备理论家的素质和实践家的能力,学科教育家并不必然是学科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尽管他们很熟悉学科教育理论状况。他们的长处或优势是能创造性地把一般教育研究成果运用到学科教育实践中去,并能发现、提出、解决学科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思考和研究,使其不断升华、提高。
  考虑到学科教育家的教育家角色,他们除具备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具备教育者最起码的两种品德:爱心和智慧。他们是爱心和智慧有机统一的化身.爱心,是爱真理之心、爱学生之心,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动机。智慧是指能力和素质.“家”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他们有所创造,爱好探索研究。因此,学科教育家还具有创造的欲望和探索研究的习惯。
  概括起来,学科教育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熟悉某种学科(如数学‘物理、语言等)和教育科学理论,具备熟练的学科教育教学技能,具备高尚的人格,具有创造的欲望和探索的习惯,并能将这些方面有机统一起来。
  三、高等师范院校应当设置“学科教育家”的培养层次
  基础教育实践需要学科教育家,那么,学科教育家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呢?以往,基础教育阶段“特级教师”式的学科教育家基本处于自生自长式的自然状态,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全面,形不成引导基础教育快速进步的整体优势。笔者认为,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科教育家,应当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立新的类似“研究生教育”的教育层次,承担培养学科教育家任务.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各学科都具有培养各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层次,如硕士层次、博士层次等,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最高培养层次是培养一般中学教师的本科教育.师范院校也培养硕士和博士,但他们一般是学科专家而非学科教育专家.即使那些教育学硕士、博士,也多为理论家,而不是教育实践的行家。这是轻视教育、轻视教师职业,特别是轻视基础教育、轻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职业的具体表现。高等师范教育没有培养学科教育家的目标和培养层次,是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存在的缺憾。
  当然,学科教育家作为教育的实践者,不是天生的,他最终要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但是这与高等师范院校设置学科教育家培养层次并不矛盾。各学科专门家成长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领域早期的专家都是自我教育的产物。当人们发现专家成功的规律或秘密之后,专家就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因此,确定一个新的、更高的高等师范教育层次,用于培养学科教育家并不是空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企图把现有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全部培养成学科教育家,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这无异于把学科教育家降到一般教师的水平。因此,通过对学生素质的科学考核和测定,选拔学科教育家的培养对象是很重要的,这是正确培养的前提。正象其它专家一样,学科教育家对人的基本素质有特殊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应在严格科学选拔培养对象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培养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