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职业指导做好就业工作――当前高职班主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职班主任 职业指 就业工作
论文摘要:高职生就业难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高职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广泛与社会联系,培养团队精神,做好学生生涯发展规如,以此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良好信心
帮助高职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良好信心,是班主任第一大要务。
要让学生树立信心,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因为自我认识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高职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人格的实现中有着强大的动力。因此,自我认识的全面、正确、深刻,是促进高职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知识的典型分类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社会性知识四大类。显然,其中的技能性知识和社会性知识必须通过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来获得。也就是说,高职生的事实性和原理性知识基础差并不意味着技能性和社会性知识就差。就知识的本质分析来看,教育的发展不能没有职业教育。正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的,“教育好比一只大鸟,基础教育是大鸟的躯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就是两只翅膀。只有同时依靠这两只翅膀,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腾飞。人才不只是学士、硕士、博士,工厂也不能只有工程师,没有技师、工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为了多方面培养人才。”即使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无法排斥职业教育的。因为人类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时离不开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工艺型(也叫执行型、中间型、技能型)等四类人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所需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能把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实施科技兴国和工业强国有着重要意义。发展高职教育有助于政府再就业工程顺利实施。有利于帮助缺乏专业又无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上岗和提高就业能力。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那样。职业教育“将成为实现和平文化、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团结和国际公民等诸多目标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当今科技快速发展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对劳动力层次需求越来越高。从人的发展来看,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极适宜朝高级工程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职业教育正是给高职生提供能够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育学生树立自信。追求成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业成就上的竞争。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能力大致相当。要想在学习上超过别人并非易事。因此,学生又对成功产生一种心理压力。甚至感到失望和恐惧。
笔者利用班会、集体讨论和个别答疑形式反复给学生灌输这样的信念:成功是人的成功,有多少人就应该有多少种因人而异的不同方式的成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成功也是最简单的.凡是能把心中的梦想变成现实的人,就都是成功者。你想在5年内赚10万人民币,结果你真赚取了.那你就是一个成功者;你想在与本科研究生竞争中利用所学专业技能找一份工作,结果找到且能胜任这份工作,自立了,那你就是一个成功者;如果希望开一个公司。结果终于自己当了经理。毋庸置疑你就是一个成功者。
一个认为自己是成功之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失败:一个自认为是失败的人,那他就永远不会成功。
要帮助高职生克服自卑感,在他们遇到实际困难时加以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坚定信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指导学生就业树立创业意识
就业和职业指导教育包含对人生追求的指导,包含对自我、对社会、对职业、对专业的广泛了解,包含为适应职业社会的选择而完善自我,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养成教育,并使之成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前需要强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要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把握机会。择业不光是对职业的选择,首先也是对自我的选择,对自我的认识。对高职生来讲,认识“我能干什么”比“我想干什么”更为重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所有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都将是高职生的就业选择空间,过高的奢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高温噪音的工厂,或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也许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子,工作内容或者有时以体力为主.日晒雨淋,风餐露宿。加班加点,工作环境艰苦,流动性大,娱乐条件很少甚至没有,……这一切对于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拥有专业技能的高职生肯定是可以胜任的。由于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将工作做在了前头,这些单位招聘时,学生踊跃报名且一次全被录用。后来也证明,这很适合于他们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有人认为如此简单的工作,对于高职生是否大材小用了呢?这与不曾读书的社会青年有何区别岂不是白费了家里的投资?对此.我肯定地回答:读高职与不读高职,肯定是有区别的,而且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大力发展经济。为提高社会劳动者综合素质,国家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职工,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也就是说,如果不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就读,那么你根本无法迈进企业的大门,更谈不上岗位的选择了。随着劳动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大就业准入制度,执行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其纠正并给予处罚。所以,对以获取经济利益为首要经营目的的企业来说,他们绝不会冒这样的风险。招收的员工必须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选择。只要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进取,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才干,不断改革创新,独当一面.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如果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一次次错失良机.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生活开端?而没有一个立足的起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又怎能有一个长足的进步?生存尚有问题,又谈何发展。应该坚信:人在原有岗位也应该而且可以有所创造。选择一份自己热爱的力所能及的职业,能为自己今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选职业实际是在对自我才能的选择,对自己未来的选择。
事实上岗位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出息。无论在那一个岗位上工作,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一定会得到提拔和重用。只要你是“千里马”,总会有“伯乐”发现你。再说.一个人从最基层、最艰苦的岗位上做起。更能磨炼自己的意志,有利于积累工作经验,易成为本行业多面手。故在择业时,应把专业与能力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不考虑个人能力和特长,只是追求所谓的“热门职业”或“好”的工作,即使自己实现了愿望,上岗后,也会因个人特长和职业要求不适应而在竞争中被淘汰。我们拥有专业技能,只要量力而行,在找到适合本人能力的工作后,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相信也会取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你的努力奋斗下,你将会是众多成功者之中的一员。
通过就业指导,使学生端正就业思想,真正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三、积极引导沟通。多方联系单位
第一,要充分发挥在位优势。所谓在位优势,是指主体本身所具有比别人拥有明显优势的条件、环境和机会。众所周知,工学交替,工(实训、顶岗实习)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见习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训等,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知道社会所需人才及其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但由于学生原本对职业教育产生抵触,很少了解工作岗位,也不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加上缺乏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实习回来一无所获。依赖、等、靠学校分配,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故班主任要利用实习实训机会,引导学生做好人际沟通。
第二,做好配置功能。对于一个班的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情况的熟悉程度可以直接决定班级学生的就业分配质量。所谓分配的质量就是人尽其才的程度。它与分配的数量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分配的量是指分配的多少,其直接相关的概念是就业率:分配质量是人才分配时满足就业者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程度,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就业的巩固率、“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学生及其家长的满意程度、学校的美誉度等。就业分配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人尽其才,学尽其用”。为此,班主任一是要从就业需要出发,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如性格特征、学习情况、特长爱好、获奖情况、就业意向等,并掌握学生各自的优势与特性。这既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也利于学生看到自己长处,充满信心。更利于班主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就业。由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状况了如指掌。尤其对学生的爱好特长,薄弱环节更是中有数,因此推荐学生应聘,单位乐意接收;二是在利用学校就业办提供需求情况的同时。班主任要对社会就业需求进行调查。社会需求情况最好是在一、二年级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树立正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决不能出现就业上的“单相思”,因为这样会给失望的学生在精神上造成打击。如。当前广西企业经济状况不好。高职生找工作不容易,但广东、浙江、山东等省经济发达,人才需求量大。因此,高职生就业必须广开门路,到需要的地方去。只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掌握了社会需求,才能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