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试论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一)

试论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型 个体道德建设 道德文明教育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催生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和与之俱来的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新课题。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应秉承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注重人文精神,注重道德教育和转化,强化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主要途径包括:强化道德教育和内化,抓好基础道德文明教育;鼓励道德教育和修养,完善个体道德建设机制;坚持一元道德教育,高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旋律。
  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的各种现象无不带有转型期的特点,社会成员也无不这样或那样地、或多或少地受到转型的影响和制约。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新的机遇:一是由需求拉动而催生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尚未完成;教育的观念转变尚未完成,大众化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教育对象整体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和个体道德建设弱化的问题仍然是一个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的课题。二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为知识经济取代,对高等教育的质和量的需求仍将加大。高等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自身的转型,成为紧密联系国民经济发展的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生产的基础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完善,人自身发展所必然产生的人的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技能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的陈见将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校的管理能力及在国际竞争中应有大国地位,培养的人才应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能够应对国际竞争环境。因而。转型期的高等教育需站在时代高度,对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进行重新审视。
  1.道德与“道”、“德”的起源及“大学”功能中的道德教育与转化
  “道德”是一个双声连绵词。春秋战国前未见其合在一起使用过,其中“道”指人区别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所应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德”指人在内在的主观方面所具有的品格、情操和境界。春秋战国后,“道”与“德”逐渐连用。“道”意指人人所应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而“德”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了“道”之后所导致的主观收获和体验,合而言之则是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古人所讲的道德还包含着伦理的意思。两者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因为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的“道”要内化为人的内在主观的品格、情操和境界的“德”,则必须借助于日常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符合“伦理”的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伦理”是从“道”到“德”必须经历的中间环节。所以,现代有时仍将“道德”与“伦理”并用。
  由此可知,道德是一个所指甚广、形态多样而又错综复杂的社会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道德在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声中失去了它的一统天下,现代中国道德建设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下开始了她“扬弃”的漫漫长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新民主主义的道德、共产主义的道德建设都产生了应有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国现代道德建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引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引发一系列富有很强时代特征的道德问题。道德建设滞后的问题已不只是“万元户”阶层,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也早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难题之一。在道德建设必须遵循辩证的扬弃即批判旧的传统道德中落后于时代精神和要求的糟粕,而继承其中民主性、人民性的精华。但意识形态中保守的道德建设意识和道德观点仍妨碍着我们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大量涌入,对科技的渴求使我们未曾在意就下意识地接受了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这也妨碍了我们对糟粕的批判。

  而我国教育,特别是大学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自始至今,从其理论和实践上都强调了其应有的道德教育与转化功能,可谓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明确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从《大学》到《学记》,对教育的政治和道德教育,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的阐述,应该可以看作是最初的“大学之道”,虽然当时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大学。只是相对于十五岁以前的识字和洒扫,是指大学问,文人之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们古代高等教育的纲,其要旨是“明明德”,是“修身”,这也正是我们古代教育注重人文,注重道德教育和转化的传统和特色所在。古代高等教育的八条目进一步论述了作为个体的人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近代的高等教育更是将对个体的道德教育摆到了与研究学问同等重要的位置。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健全人格的事业,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所有学校都必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大学要育人,而非制器。因而,传承中国道德建设的传统,“既要成人,也要成才;先成人,后成才”已成为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强烈要求。
  2.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现状
  从整个社会来看,在转型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价值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从内容上说,国人在义和利、个人和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从过去轻利重义向既重义又重利的观念转变;从过去轻个人重社会,向既重个人叉重社会的观念转变。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亦如影随形般到来。在形式上说,这种变化就是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表现。而在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基础上,人们价值观念的演变又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种指向在职业观念上的体现就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实现和经济利益并重。这有利于增强个人的自主选择能力,为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前提。但同时对自我实现的过度追求,使得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在某些时期和某个阶层则表现为对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损害。个体道德意识的淡化。对经济利益的片面、极端追求蜕化出经济利益至上、道德无用的“良心多少钱一斤”的怪胎。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导向、道德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出现了道德迷茫,价值观念有所变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所动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的社会丑恶现象对高校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中也曾出现请客送礼、抄袭作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人世进一步促进了对外开放,置联网技术在校园普及,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也同时向高校渗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上因素又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因而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个体德育建设表现出这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