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改革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一)

高等教育改革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一)

详细内容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推进,以及日渐明显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高等教育需求由“机会需求”向“质量需求”的转变、民办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独立学院的发展,正在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定位,强化办学特色,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同时要坚定地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
  [关键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质量需求;治理结构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与条件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共存。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对这种环境与条件、机遇与挑战,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壮大的空间。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来看,民办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等教育也正是因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而获得了长足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任务的提出,民办高等教育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学生的规模将达到3 00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以上。到2004年,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校均规模已达14 000人左右,专科学校校均规模8 000人左右。整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均办学规模已经达到10 000余人,师生比为1:18。可以说,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容纳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扩张能力有限。已经有不少公办高校正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发展模式转变。今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将主要由民办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民办高校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当然,要接纳规模庞大的增长入学人数,民办高校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调整办学理念,改变人才培养类型和结构,尤其需要进行学校内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教育市场化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回避教育市场化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也将以某种方式接受教育市场化观念并纳入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只是时间早晚和程度差异而已。其实,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正经历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民办高等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而言,民办高等教育对市场化显然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尽管目前人们对其评价不一,但它有可能成为冲破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运作方式的有效手段。当然,民办高等教育盲目市场化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逐利和暴利行为,由此引发教育质量下滑,导致高等教育危机。
  高等教育需求市场出现变化。过去3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是一种“机会需求”,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满足这种“机会需求”的供给,“机会需求”提供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空间,使得民办高校形成了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民众的高等教育需要发生了重要变化,正在从“机会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竞争高等教育机会转变为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民众需求量大的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这种“质量需求”可能会给民办高校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挑战,可能会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这已经在独立学院与民办院校的发展竞争中初步显现。虽然经过了将近30年的努力,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摆脱“民办高等教育是次等或低质教育”的尴尬境地,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这将直接影响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影响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
  民办院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是未来中国发展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都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快速增长仍然大于需求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期间总计约有2 600万大学毕业生(比十五期间净增1 500多万)将进入到就业大军中,而同期我国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将在1 000万人左右,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按照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促进100万人就业来算,我国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900万个左右,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总人数中的比例从2001年的8.77%上升到2005年的14.46%,十一五期间预计将升至20~25%。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求职人员的主体之一。
  从当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其毕业生还难以形成与公办高校甚至独立学院毕业生同等的竞争力。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大多处于专科层次,加上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定位不准,特别是受到用人单位“重名校、重正规院校、重学历、重文凭”的人才观和用人导向的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更不容乐观。就业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善,就会进一步加大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不认同程度,影响民办高校的生源。这对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走的是“以学养学”的路子,靠学费收入实现滚动发展,生源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民办院校发展的资金链。面对这种情况,民办高校无疑会采取更加市场化方式来扩大招生,这就有可能进入扩大招生与办学资源之间的恶性循环,更进一步加大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结果是,竞争压力最终将完全转移到民办高校系统内部,形成围绕生源市场、师资市场、就业市场的全方位竞争,民办院校系统内部的重新洗牌不可避免。
  独立学院发展正在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虽然也应属于民办院校范畴,但由于它依托公办高校举办,借用公办高校业已形成的社会声誉和办学品牌,以及国家的特殊政策,所以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系统中的“特殊身份者”,与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有很大不同。它的出现,对民办高校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现在,已经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迫于压力,开始改变身份,改造成为独立学院。政府将过去公办高校中出现的“二级学院”改造成为“独立学院”,一方面是要对“二级学院”予以规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对发展中国式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尝试。这项举措曾引发了民办高校的不满。但不论怎样,独立学院已经存在并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有独立学院近300所,在校学生100万左右。独立学院的出现对民办高校的生源市场形成了极大冲击,它所具有的一系列政策优势,使民办高校的劣势和诸多先天不足一一显现,对民办高校发展形成挤压,成为民办高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某种意义上说,独立学院已经演变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竞争的“利器”。民办高校要发展,必须对独立学院出现后带来的压力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
  
  以上所述,皆是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因素,也是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现实背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合理定位,实现与公办高校的“异轨竞争”
  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的最突出特点是投资办学,基本上不存在捐资办学的情况。既然是投资办学,市场化和营利就成为主要特征,就会面临市场竞争。可以预见,这种以投资办学为主要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发展竞争。除了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之外,最大的竞争将发生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公办本科高校所举办的独立学院的迅速扩张和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另外,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成为民办高校的重要竞争对手。考察近30年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民办高校是在公办高校因体制和机制原因所致的空隙中发展壮大的,做了一些公办高校想做不能做,能做又不想做的事情。但是随着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强,以及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强化,公办高校正在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成为民办高校最大的竞争对手。要解决发展空间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做出合理的办学定位。
  从法律法规上看,虽然我们确认了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从法律上认可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重要性,并不说明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足以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抗衡的地步。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等教育无论从办学实力,还是从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层次,以及社会认可和接受程度上来看,都仍然处于补充或配角的位置上。当然,也有一些民办高校,特别是那些获得了本科办学资格的民办高校,其办学实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可以预见,在未来30年左右,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仍将处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处于培养高等教育低端人才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办学的合理和现实定位应该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教育,占领低端人才市场,做中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和补充。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未来趋势,职业技术教育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现在,虽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但根据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来看,这一市场不可能全部被公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领,仍然会有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席之地。同时,现实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大多数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来,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还有一个不断改善和提升的过程,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与之相比并不逊色,从一些发展比较好的民办高校办学情况来看,其特点也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得比较好,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民办高校定位于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是比较合适的。另外,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相对还未被公办高校所注意和重视。比较而言,现在的培训教育发展比较红火的是中小学升学培训、高等教育中的考研培训。劳动人事领域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虽有发展,但远未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公办高校还没有完全介入该领域,所以,民办高校应该在办学定位上确立培训教育的重要地位,积极开拓和发展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