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针对高等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人才向现代人才转型的重要标志,并赋予现代人才丰富的内涵。我国高等人才缺乏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使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激发其对知识的兴趣和创造力贯穿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始终。另外,还应该从高校之外,特别是企业界寻求优质资源,以整合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人才 转型
考察一下高等人才市场的话,我们发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进入下岗之列,近几年来,又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奔走于各类培训与工作岗位或更高的学位与工作岗位之间,但高学位的获得者仍然面对随时失去工作或者来自人才市场竞争的威胁,这些矛盾与问题告诉我们高等人才的市场寿命在缩短,需要通过追求更高的学位或者不断的培训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这其中有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我国高等人才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所致。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人才能否成功向现代人才转型的重要标志
这里的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等人才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表现为人才市场生命周期的长短,它决定了高等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各学科基本原理的掌握);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职业能力。其中,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通过已有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高等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要获得持续发展能力,使自己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因此,知识结构、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能力三者有机结合,决定了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
持续发展能力与高等人才的学位高低并不成正比。2005年12月的一份《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了一位中专毕业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两年时间里从一个公司打字员逐渐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这位中专毕业生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通过市场实战历练从而不断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是其成功的关键。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因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其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可以说这样的事例很多。
现代人才的内涵要比高等人才丰富得多。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期正规的学习训练,具备了应有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即为高等人才。但是,要成功地越过就业障碍,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够不断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保持市场生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还必须适时地实现角色转换,真正地从高等人才向现代人才转型。而成功实现角色转换,并保持市场生命力的关键便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现代人才的特质就在于其所具有的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市场历练相结合的产物。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期正规的学习训练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形成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但是,能否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其市场生命力,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市场历练。因此,我们把高等人才在市场实战中所获得的能力,称为职业能力。这种职业能力是高等人才所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市场实战中的运用和提升。
现代人才的职业能力具有多重内涵。首先,是与具体工作相关的职业能力,即与自己所在公司的业务发展相关的构架、开发方法和工具。而且,这种职业能力与其所在公司的业务领域直接相关,不同的公司所面对的行业和从事的领域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业务主线,从而对具体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其次,知识结构的再整合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为了应对来自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各种威胁。信息社会,知识“过时”会经常发生,而知识的过时就意味着一代人的过时,尤其对于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知识结构的再整合是现代人才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而知识结构的再整合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在大学期间,老师教给的各学科知识属于散件,需要每个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悟性予以整合,才能获得因人而异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工作之后的知识结构再整合是对这一能力的进一步运用和提升,而且,此时的再整合是与具体的职业相联系的。因此,知识结构的再整合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最后,是建立在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创造力基础上的市场运作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市场实战才能历练出来,在学校是无法学到的。像西门子、松下、惠普、微软等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之所以能够成功,凭借的就是他们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力和对未来发展独到的洞察力,但是,如果分析这些企业走过的路径,我们又会发现,他们成功的路径各不相同。因为,这其中渗透着每一位企业家不同的价值观、激情促发的创造力。因此,只有建立在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创造力基础上的市场运作能力,才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职业能力。
总之,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衡量高等人才是否真正转型为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人才是否真正进入信息社会,并且能否成功应对来自信息社会各种威胁的必备素质。
二、高等人才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考察近年来的人才市场,我们看到:(1)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行业出现萎缩,一些企业被市场淘汰,使得一些高等人才面临重新择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因为缺乏持续发展能力而不能及时转型,便进入下岗之列。(2)就目前来看,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奔走于各类培训与工作岗位或更高的学位与工作岗位之间,但他们仍然面对随时失去工作或者来自人才市场竞争的威胁。相对于他们的求学历程,其市场寿命在缩短,有些甚至为零。有些人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总量过剩。其实不然,因为,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比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最低水平11%还低3个百分点,这说明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3)已经成功越过就业障碍的一些高端人才,也面临市场寿命缩短的威胁。如IT行业的软件人才结构分为高端人才、中间的项目经理和底层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基本上呈金字塔形。但是,当市场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使高端人才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时,就开始向下挤压底层软件工程师的工作,而软件工程师只能另谋他途,这实际上相当于缩短了高端人才的市场寿命。这虽然是软件行业的情况,实际上许多高科技行业均如此。